病请描述: “小中风”,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医学上它被称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明确,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可突然出现单侧肢体麻木、乏力,视力下降、言语障碍等症状。 指导规范首先明确了TIA的定义,从本质上来说,TIA和脑梗死(即缺血性卒中)是缺血性脑损伤这一动态过程的不同阶段。建议在急诊时,对症状持续≥30 分钟者,按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流程开始绿色通道评估。在有条件的医院,尽可能采用弥散加权磁共振(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作为主要诊断技术手段,如未发现急性脑梗死证据,诊断为影像学确诊TIA。如有明确的急性脑梗死证据,则无论发作时间长短,均不再诊断为TIA。 对无急诊DWI诊断条件的医院,则要尽快尽可能完善其他结构影像学检查,对于24小时内发现脑相应部位急性梗死证据者,诊断为脑梗死,未发现者诊断为临床确诊TIA。 对于以社区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鉴于常规采用组织学标准诊断不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考虑到与国际上、既往流行病学研究数据的可比性和延续性,建议 仍采用传统 24 小时的定义,诊断为临床确诊TIA。 人民网科普中国频道2024年5月27日援引《北京青年报》报道,72岁的李奶奶(化名)在家里突然摔倒,当时四肢不能活动,也说不出话,但是没过几分钟就恢复如常了。家人问她是怎么摔倒的,也说不出所以然。送医后,影像学检查也未发现明显异常。医生表示,李奶奶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小中风”发作,应及时干预治疗,以免引起脑梗(即缺血性卒中)的严重后果。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5A神经内二科李振并主任表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疾病基础是血管微栓塞、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例如,有的患者血液中存在一些微小血栓,堵塞局部脑血管,导致部分脑组织缺血,就会出现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一系列典型急性卒中症状,当微血栓在较短时间崩解后,症状就会缓解恢复。 正是由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可自行缓解,通常不遗留神经功能受损症状,因此很多人认为该疾病不会对身体造成永久性伤害,不会惹出“大麻烦”。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引用的研究指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病后第2天、第7天、第30天和第90天内的脑发生风险分别为3.5%、5.2%、8.0%和9.2%,表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信号。 李主任提醒,日常生活中,大量吸烟、嗜酒者,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的中老年人群,及查体(颈动脉B超、脑彩超等)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狭窄者更容易发生“小中风”,具有上述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者,应高度警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由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方面与缺血性脑卒中类似,指导规范明确,疾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急性期溶栓治疗: (1) TIA早期致残率及复发风险高,在急诊时,对症状持续≥30分钟者,应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流程开启绿色通道评估。 (2) 建议对于合并大动脉狭窄、NIHSS 评分高的患者,参考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原则,进行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等治疗。 口服抗栓药物治疗: 包括非心源性 TIA 的抗栓治疗,心源性栓塞性 TIA 的抗栓治疗。 症状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非药物治疗: 包括针对颈动脉颅外段狭窄、颅外椎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和头臂干狭窄、颅内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等。 李振并主任提醒,一旦发现有“小中风”迹象,除积极治疗外,还要依据自身存在的TIA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以及吸烟、超重等,通过规范治疗、定期复查,以及改变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发作和复发,尽可能避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7-16阅读量2019
病请描述:1、无症状胆囊结石的预后 有关胆囊结石的自然病程及症状发生率的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丁友宏等对确诊的310例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B超随访10年,第1~5年每年随访1次,出现胆囊结石症状147例,占47.4%;5年内发病121例,发病率39.0%,占10年发病的82.3%。李留峥等对200例无症状胆囊结石10年随访后发现,2例因其它疾病死亡,64例出现胆囊结石症状,占32.0%,其中5年内发病53例,占10年发病的82.8%。赵元全对217例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16年追踪观察,69例出现胆囊结石症状,占31.8%。其中5年内发病54例,发病率24.9%,占16年发病的78.3%;6~10年发病13例,10年以上发病2例。以上显示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出现胆囊结石症状者多数发生在5年内,5年内发病率约25%~39%。 2、无症状胆囊结石预后的影响因素 2.1胆囊结石因素细小结石或泥沙型结石容易在胆囊管及胆总管内移动阻塞,出现胆绞痛、梗阻性黄疸、胰胆管梗阻致胆源性胰腺炎;直径≥10mm的胆囊结石往往沉于胆囊后壁或颈部,长期对胆囊壁的刺激引起慢性胆囊炎或胆囊萎缩,而胆囊剧烈收缩可使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引起胆囊坏疽穿孔;结石可致胆囊黏膜发生变异癌变,结石越大,恶变发生率越高,故结石直径>20mm时,应预防性胆囊切除。 2.2糖尿病因素:糖尿病并发的自主神经病变可致胆囊收缩功能障碍,造成胆汁淤积,刺激胆囊壁发生炎症,使胆汁成分比例失调,胆固醇易于沉淀形成结石;淤积的胆汁黏稠度升高,使胆囊管易发生梗阻,增加无症状胆囊结石向有症状转变的概率。 2.3年龄因素胆囊结石发病的危险因素如肥胖、活动量小、高脂血症、脂肪肝等均与年龄增加成正比;胆囊结石长期对胆囊壁的刺激,也使无症状胆囊结石出现临床症状的概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2.2.4其他因素心理、禁食、神经因素、肽类激素、一氧化氮及雌激素等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已被证实。50岁以上并有长期胆囊结石病史的女性患者,是结石性胆囊炎癌变的高危因素。 3、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治疗现状 目前治疗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方法还很有争议,一些学者主张保守治疗,包括口服溶石剂、利胆剂、中西医溶石排石、碎石、针灸等疗法。但疗效还不很满意,有些患者仍在若干年后出现临床症状,最终手术切除。因此,不少学者和临床医师都提倡在高危人群中实施预防性胆囊切除术。但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是否应该实施选择性胆囊切除术问题上仍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主张预防性胆囊切除的学者认为,胆囊结石不易自行消除,随时可能出现胆绞痛,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机会增多,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胆囊结石一经发现,就应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手术治疗。其理由是;①细小结石或泥沙型结石容易在胆囊管及胆总管内移动、阻塞,出现胆绞痛、梗阻性黄疸、胆囊萎缩、坏疽甚至穿孔;胰胆管梗阻则导致胆源性胰腺炎,症状反复发作,非手术治疗难以奏效,需要手术治疗。②有报道80%的胆囊癌伴有胆结石,二者间存在密切关系,且结石时间越长、患者年龄越大、结石越大,合并胆囊息肉者恶变的概率越高。③孙彦等发现,胰腺癌组的胆囊结石发病率为1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胆囊结石与年龄对胰腺癌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二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④印度的北部、巴列斯坦的卡拉奇等地区胆囊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有区域性,并与胆囊结石相关性很高。⑤无症状胆囊结石转变为有症状或出现并发症时再行手术,其与手术难度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在医疗费用、平均住院日、医疗资源使用方面均高于预防性胆囊切除。 目前学术界对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的择期手术的选择暂时达成以下共识,凡具有高危因素者:包括预期寿命>20年;结石直径>2cm;结石直径顿于胆囊颈部者;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灶>10mm者;合并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症状者;有胆囊癌家族史者;老年人和(或)有心肺功能障碍等严重慢性疾病者;口服胆囊造影胆囊不显影,胆囊无功能者;儿童胆囊结石合并先天性遗传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应行胆囊切除术。 本文选自:蔡飞等,影响无症状胆囊结石病程因素的研究。 原文链接地址:影响无症状胆囊结石病程因素的研究(wanfangdata.com.cn)
赵刚 2024-07-11阅读量1945
病请描述:胆囊结石的病因 胆囊结石是指在胆囊内形成的结石,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良性疾病。胆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我们常用“6F”来总结胆囊结石高发人群: 1.女性(Female):雌激素水平过高会降低胆囊的收缩功能,影响胆囊排空,不利于胆汁排泄,同时还增加胆固醇的分泌; 2.40周岁以上(Forty):成年期以后的女性胆结石患病率偏高; 3.肥胖(Fat):肥胖的人,胆汁中有较高的胆固醇浓度,而且胆固醇的分泌、合成也较高,易患胆结石; 4.多次妊娠(Fertile):怀孕会让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增加;另外怀孕时腹部压力增加,影响胆囊排空,胆汁容易潴留,增加了结石的发生; 5.家族史(Family):家族中有人曾经罹患过胆结石,发生胆结石几率相对较高; 6.*生活习惯(Free):平时一日三餐无规律、尤其是经常不吃早餐;饮食中的油脂、胆固醇、糖分过多而维生素、膳食纤维过少;久坐、熬夜、少运动等,这些情况均可能导致胆囊收缩不规律,胆汁会在胆囊内过度浓缩,从而罹患胆结石。 此外,糖尿病、高脂血症、肝硬化、溶血性贫血,饮食结构差异等也会影响胆结石的发病率。 胆囊结石的分类及症状 胆囊结石的分类 胆囊结石可以根据其化学成分和胆固醇含量进行分类: 1.胆固醇结石:胆固醇含量超过70%,主要由胆固醇和胆红素以及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的结石。 2.胆色素结石:胆固醇含量低于30%,由于胆囊中胆固醇过度饱和而析出晶体,形成的结石。 3.混合型结石:胆固醇和胆红素混合型结石,胆固醇含量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患有的是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型结石。 胆囊结石的症状 胆囊结石的常见症状包括: 1.腹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右上腹或中上腹的疼痛,有时可能会放射到背部或右肩。疼痛可能是阵发性的,也可能是持续性的,并可能随着姿势的改变或饮食的摄入而加剧。 2.恶心和呕吐:当胆结石阻塞胆管或引起胆囊炎症时,患者可能会感到恶心并出现呕吐的症状。 3.黄疸:如果胆结石阻塞了胆管,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就会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从而使皮肤和眼睛出现黄疸。同时,尿液可能会变深,而粪便则可能呈现浅色。 4.消化不良:胆结石可能导致胆汁分泌不畅,从而影响消化功能,引起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 5.发热和寒战:如果胆结石引起胆管炎或胆囊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和寒战的症状。 6.急性胰腺炎:在某些情况下,胆结石可能会阻塞胰管,导致急性胰腺炎。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剧烈的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并可能伴有高热和寒战。 胆囊结石的诊断与治疗 胆囊结石的诊断 胆囊结石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 1.临床表现:患者可能无症状,或表现出胆绞痛、右上腹隐痛等症状。 2.B超: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B超可以显示胆囊内的强回声团及其后方的声影,诊断准确率可达95%以上。 3.CT:在B超的基础上,CT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影像信息,有助于诊断。 4.MRCP:MRCP能够清晰显示胆囊、胆管、胰管等结构,有助于诊断胆囊结石及其并发症。 5.内镜超声:对于复杂的胆道结石,内镜超声可以提供更清晰的胆道影像。 胆囊结石的治疗 胆囊结石的治疗通常取决于患者的症状、结石的大小和数量、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等因素 1.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如果患者没有症状,可能不需要立即治疗,但应定期进行观察和随访 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是治疗有症状胆囊结石的标准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我科特色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取脐周隐瘢切口,体现了超微创理念! 3.保胆取石手术:单发结石、胆固醇结石、胆囊功能>40%,患者有较强的保胆意愿,在综合评估后可行保胆取石术。 *我科特色针孔保胆取石手术,手术切口小,美观,术后恢复快! 4.开腹胆囊切除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开腹手术来切除胆囊。
丁凡 2024-06-27阅读量1833
病请描述: 达格列净和恩格列净同属于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目前已有充分临床证据提示其在降低血糖、治疗心力衰竭(HF)、保护心肾方面具有显著获益。 降糖机制: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降低肾糖阈,促进葡葡糖的排泄,有效降低任何阶段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水平。心肾获益:达格列净和恩格列净可减少合并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如高龄、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肥胖)T2DM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尤其是降低心力衰竭(HF)住院风险,延缓伴T2DM的慢性肾脏病(CKD)进展。 01 适用人群及用量 达格列净 成人T2DM患者:推荐起始剂量5 mg/d;对于需要加强血糖控制且能耐受的患者,可增加至10 mg/d。每日一次,晨服,不受进食限制。成人HF患者、成人CKD患者:推荐起始剂量10 mg/d。每日一次,晨服,不受进食限制。 恩格列净 成人T2DM患者:推荐剂量10 mg/d;对于需要加强血糖控制且能耐受的患者,可增加至25 mg/d。症状性慢性HF成人患者:推荐起始剂量10 mg/d。每日一次,空腹或进食后服药均可。 02 肾功能不全时的剂量调整 关于达格列净和恩格列净在肾功能不全[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 m2)]时的剂量调整,《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求如下。 达格列净 45≤eGFR<60:不需要调整。30≤eGFR<45:通常不需要调整,但某些版本的说明书不建议达格列净用于eGFR<45 ml/(min·1.73 m2)的成人T2DM患者以改善血糖控制,临床实践中需要结合说明书和患者个体化情况综合考虑。eGFR<30:eCFR<25 ml/(min·1.73 m2)时不推荐起始使用,但如果患者正在使用本品,可继续使用。 恩格列净 45≤eGFR<60:不需要调整。30≤eGFR<45:建议剂量限制≤10 mg/d。说明书不建议恩格列净用于eGFR<45 ml/(min·1.73 m2)的成人T2DM患者以改善血糖控制,临床实践中需要结合说明书和患者个体化情况综合考虑。eGFR<30:不推荐使用。 注意 关于恩格列净在不同肾功能分期中的使用,《国家基层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技术指南(2023)》的推荐与上述有所差异,eGFR在20~59 ml/(min·1.73 m2)时不需要调整剂量;eGFR<20 ml/(min·1.73 m2)时不建议使用。 03 肝功能不全时的剂量调整 轻度、中度肝功能不全时,达格列净和恩格列净的剂量均不需要调整。 重度肝功能不全时,不推荐使用恩格列净;尚未在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研究达格列净的安全性和疗效,因此该人群使用达格列净治疗的获益风险比应进行个体化评估。 04 T1DM患者能用达格列净和恩格列净吗? 不推荐! 接受SGLT2i治疗的1型糖尿病(T1DM)患者,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风险显著增加。现有的SGLT2i大型临床研究入选的糖尿病患者主要是T2DM,其中大部分研究排除了T1DM患者。 虽然有临床研究证据提示SGLT2i联合胰岛素治疗T1DM患者有降血糖及延缓肾脏疾病进展的作用,如DEPICT-1研究、DEPICT-2研究、EASE-1研究,但这些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证据力度不足以确定治疗的获益和风险。 因此,目前不建议将达格列净和恩格列净用于T1DM患者。 05 用药注意事项 警惕低血压 恩格列净会导致血管内容量收缩,开始使用后可能会出现症状性低血压,特别是肾功能受损的患者、老年人、收缩压低和使用利尿剂的患者。 使用恩格列净前应评估患者容量收缩,如有必要,应纠正容量状态;治疗开始后,应定期监测低血压的迹象和症状,在预计会出现容量收缩时加强监测频次。 避免发生低血糖 达格列净和恩格列净单药治疗不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与二甲双胍、DPP-4i、噻唑烷二酮类等降糖药联用时,低血糖发生风险也没有明显增加;但与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用时低血糖发生风险增加。 建议与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时,注意调整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剂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注意防治酮症酸中毒 在开始达格列净和恩格列净治疗前,需要考虑患者病史中可能导致DKA的因素,包括任何原因引起的胰岛素缺乏、热量限制和酗酒等。 为降低用药期间DKA的发生风险,建议在择期手术、剧烈体力活动前停药,同时注意停药后的后续效应;避免停用胰岛素或过度减量;对于紧急手术或应激状态的患者,需要立即停药;服药期间避免过多饮酒及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防治泌尿生殖道感染 达格列净和恩格列净可增加尿路及生殖道感染风险。建议使用前询问病史,半年内反复发生泌尿生殖感染的患者不推荐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感染并需要抗感染治疗时建议暂停SGLT2i。感染治愈后,可继续使用。 同时,用药患者应注意个人外阴部卫生,适量饮水,保持小便通畅,减少感染的发生。 06 储存方式 达格列净和恩格列净均需要密闭、室温保存,推荐20~25°C;允许在15~30°C 之间波动。
俞一飞 2024-05-27阅读量8614
病请描述: 你听说过胰腺炎吗? 相信大家听说过很多案例,90后胖小伙在聚餐中吃了半碗红烧肉后肚子疼痛难忍,入院后被确诊为高脂血症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宁波一位25岁的胖小伙天天吃外面,也在一次聚餐后突发急性胰腺炎,进了重症监护室(ICU);这样的例子真的是数不胜数。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道常见的急症之一,常常会有以下症状: 1. 急性发作的持续性上腹部剧烈疼痛,常会向肩背部放射。 2. 腹胀,伴有明显压痛。 3. 恶心、呕吐。 4. 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动过速、低血压、少尿等休克表现。 5. 严重脱水和老年患者可出现精神状态改变。 那么为什么会得胰腺炎呢? 胰腺是位于胃后方、十二指肠旁边的一个大腺体。 胰腺的主要作用是分泌消化酶,促进食物的消化;但如果这个消化酶被激活并反过来开始攻击胰腺,就会造成胰腺损伤,导致胰腺炎。严重时会导致腺体本身出血,甚至造成其他重要器官如心脏、肺和肾脏的损伤。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指出,在中国,胆石症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其次是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脂血症的一种)和过度饮酒。如果血液中淀粉酶、脂肪酶等消化酶的水平升高,就是急性胰腺炎的严重信号了。 那么急性胰腺炎应该如何预防呢? 1、 健康饮食,少吃油腻的食物,合理减肥; 2、 对于高血脂血症患者,需要积极口服降脂药治疗; 3、 积极治疗胆石症,胆囊切除术有助于预防胆源性胰腺炎反复发作; 4、 少喝酒,尽量做到戒酒; 5、 急性胰腺炎患者康复后,还要遵医嘱定期复查、评估胰腺功能。
费健 2024-05-16阅读量1826
病请描述:肥胖会导致高血糖? 小明,男,10岁,身高145cm,体重65kg,BMI(身体质量指数)达到30.8,远超同龄儿童正常标准,属于肥胖范畴。近半年来,小明家长发现孩子食欲旺盛,体重迅速增加,同时出现多饮、多尿、疲劳等症状。家长带小明前往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发现小明存在高血糖的情况。 首先,肥胖导致高血糖的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胰岛素抵抗:肥胖状态下,脂肪细胞增生肥大,其代谢产物可以影响胰岛细胞功能,同时使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产生胰岛素抵抗。这意味着尽管体内产生了胰岛素,但其作用效果减弱,导致血糖升高。 2. 脂肪影响:肥胖者体内囤积过多的脂肪,可能使肝功能下降,无法存储较多的肝糖原。这会导致血糖调节能力下降,进而引起血糖升高。 3. 合并疾病影响:肥胖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痛风、高脂血症等疾病。这些疾病可以加重糖代谢异常的情况,使血糖更容易升高。 4. 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肥胖引起的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这是因为胰岛素抵抗程度有一定限度,当胰岛素抵抗达到一定程度时,胰岛素分泌的能力会受限,无法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5. 新陈代谢慢:肥胖者通常活动较少,新陈代谢较慢,这会影响体内能量的消耗和血糖的代谢,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因此,肥胖导致的高血糖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疗法: 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食物的摄入。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 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尤其是简单糖类的摄入。 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鱼、豆制品等。 采用低升糖指数(GI)的饮食模式,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2. 运动疗法: 建议每周至少进行一定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适当配合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运动可以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3. 药物治疗: 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格列奈类等,这些药物能够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或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降低血糖水平。 对于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胰岛素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处方,并在指定时间点注射。 4. 体重管理: 肥胖是高血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减轻体重对于控制血糖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计划,逐步减轻体重,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血糖水平。 5. 血糖监测: 定期使用血糖仪测量空腹及餐后血糖值,并记录结果以便于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确保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6. 生活方式干预: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请注意,以上治疗方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坚持执行。同时,定期随访和复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评估治疗效果。
生长发育 2024-05-08阅读量2683
病请描述:标题:儿童肥胖与内分泌失衡:揭示内在机制,寻求科学解决方案 亲爱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一个看似平常实则深藏玄机的话题——儿童肥胖与内分泌失衡。想象一下,你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身体内部小小的激素“信使”出了差错,而悄然走向肥胖的道路。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生动的临床案例,揭开这一现象的神秘面纱,并寻找科学的解决之道。 故事的主角是8岁的小刚,他的体重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起初家长并未太在意,认为是“小孩吃得多长得快”。然而,随着小刚的体重持续增长,家长带着他来到医院就诊。经检查发现,小刚不仅存在严重的肥胖问题,而且还伴有血糖偏高、血脂异常等症状。进一步内分泌检测结果显示,小刚的瘦素水平过高,而胰岛素敏感性却较低,这是典型的内分泌失衡症状。 内分泌系统就像是人体内的“指挥部”,通过各种激素的精确调控,维护着我们身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以及体重的稳定。在儿童肥胖的情况下,这个系统可能出现如下问题: 1. **瘦素抵抗**: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它向大脑发送“饱腹”信号,帮助我们控制食欲和能量消耗。但是,当体内瘦素水平长期过高,机体可能会出现对瘦素的抵抗,无法有效接收和响应瘦素发出的信号,导致食欲失控,能量消耗减少,进而诱发肥胖。 2.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当体内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利用和储存效率下降,多余的血糖就会转化为脂肪存储起来,这也是导致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 针对小刚的情况,医生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改善生活习惯,以及在必要时进行药物辅助治疗,旨在恢复其内分泌平衡,减轻体重,改善相关并发症。 所以,对于儿童肥胖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其可能存在的内分泌失衡问题。家长和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科学预防和干预: - **均衡饮食**:限制高糖、高脂食品,增加新鲜蔬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保证营养均衡,避免引起内分泌紊乱。 - **规律运动**:鼓励孩子每日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既可以消耗多余能量,也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瘦素抵抗。 - **充足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维持体内激素水平的稳定,缺乏睡眠可能影响瘦素和生长激素等内分泌物质的正常分泌。 - **定期体检**:定期监测孩子的生长发育指标,尤其是体重、体脂率以及血糖、血脂等相关生化指标,及时发现内分泌失衡的迹象。 请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生命的种子,需要我们细心呵护,科学培育。对于儿童肥胖与内分泌失衡的问题,只有深入了解其内在机制,才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之道,让孩子们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生长发育 2024-03-27阅读量2975
病请描述:儿童肥胖对身体健康的深远影响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儿童肥胖问题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其对孩子们身体健康所带来的潜在威胁日益凸显。本文将通过一个典型的临床案例,深入剖析儿童肥胖可能导致的各种健康危害,并结合科学理论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临床案例研究: 让我们关注一位10岁的男孩小强,他的体重远超过同龄孩子的平均水平,经医疗机构诊断为重度肥胖症。小强不仅体型明显偏胖,还表现出体力下降、呼吸不畅和关节疼痛等症状。经过一系列详细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后发现,他同时还伴有轻度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等问题,这些都是由肥胖所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表现。 儿童肥胖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核心领域: 1. 心血管系统的潜在风险:如同小强这样患有肥胖症的儿童,由于长期存在血压偏高、血脂紊乱等情况,容易导致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长远来看,极大地增加了他们患心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等)的风险。 2. 呼吸功能受限及睡眠障碍:过重的身体质量会加大肺部和呼吸道的压力,可能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统问题的发生。 3. 骨骼肌肉系统的长期损害:过度的体重负荷可能加速骨骼关节的老化,增加骨质疏松症、关节炎等疾病的患病几率,严重影响到儿童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4. 内分泌代谢平衡失调:肥胖可能导致体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加大未来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同时可能干扰生长激素及性激素的正常分泌,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过渡产生不良影响。 5. 心理健康的潜在压力:肥胖儿童往往会遭受同伴的歧视和排斥,这很可能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受损,出现自卑情绪,甚至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针对小强的情况,医生为其制定了包括饮食结构优化、规律适度运动、行为干预疗法以及必要时的药物辅助治疗在内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心和努力下,小强成功减轻了部分体重,相关并发症得到了有效控制,心理健康状况也有了明显的改观。 综上所述,儿童肥胖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深远而广泛,需要我们从源头抓起,注重营养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监测并合理管理儿童体重。家长、学校和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倡导均衡膳食与积极锻炼的理念,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远离肥胖带来的各种健康风险。
生长发育 2024-03-22阅读量1941
病请描述:孩子身高矮小,为什么医生需要垂体核磁共振检查呢?当家长发现孩子身高矮小了,会带着孩子去儿童内分泌科看医生,希望从医生那得到帮助。但是,医生给孩子测量身高体重后,询问病史,全面体检确定孩子就是矮小症了,会建议家长给孩子完善垂体或者颅脑的核磁共振,有些家长不理解,身高不长和垂体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一下,颅脑中的垂体和长高有什么关系。首先,我们要知道垂体长在我们身体的什么位置,它发挥着什么功能?垂体 位于大脑的中部,一个叫作蝶鞍的骨腔中,是一个卵圆形的小体,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包括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催乳素,神经垂体分泌的激素包括抗利尿激素、缩宫素。而和孩子长高相关的激素就有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激素、促性腺激素、抗利尿激素。当垂体出现病变,比如垂体腺瘤,垂体上的Rathe囊肿,垂体发育不良,垂体病阻断综合征,垂体占位等导致这些激素中的任何一个分泌出现异常,都会影响孩子的身高。下面我们来细细讲解:1、生长激素:这是由191个氨基酸组成的非糖化多肽,是腺垂体分泌最多的激素,所以在孩子长个过程中起的作用也最大,它以脉冲式形式分泌,昼夜波动大,晚上深睡眠中分泌最旺盛,青春期的青少年分泌的幅度更大,分泌的次数也更多,所以孩子青春期发育的时候会有一个快速生长期。当孩子的垂体受损,影响了生长激素的分泌,就是垂体性的生长激素缺乏症,不仅表现为生长缓慢,还会有骨成熟延迟(表现为骨龄明显落后),骨代谢异常,青春期发育延迟,代谢紊乱(表现为体力活动减少,运动能力下降,血脂异常,血糖胰岛素异常),神经精神功能紊乱(表现为精力不足,记忆力下降)等等。2、促甲状腺激素:如果垂体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或者储备不够,导致下游的甲状腺激素缺乏,即获得性的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孩子首先表现生长迟缓,粘液水肿,皮肤干燥,毛发枯黄,还会影响智力发育。3、促性腺激素:如果垂体受压或者垂体病阻断,就会影响孩子的性发育,出现性发育不良或者完全不发育,而垂体如果增大,导致促性腺激素增加,出现中枢性性早熟,刺激骨骺增长,骨龄增速,导致发育提前,青春期发育前比别的孩子先长,后期因为骨骺提前闭合,生长周期短,最终的成年身高反而比同龄人矮小。4、促肾上腺激素:垂体疾病导致促肾上腺激素分泌异常,会影响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导致肾上腺激素分泌不足或者分泌亢进,这种疾病就很严重了,往往会导致严重的水盐代谢异常危及生命,如果病情不重,病程迁延,也会导致生长迟缓的。5、抗利尿激素:如果垂体病变累及到了神经垂体,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那么会导致中枢性尿崩症,出现多饮多尿,尿比重低,相对消瘦,生长也会比同龄儿缓慢矮小些。介绍了这么多垂体分泌的激素,每一个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而掌控它们的垂体如果出了问题,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都会表现出生长迟缓。这个时候,家长们还会质疑我们为什么要做垂体检查吗?
生长发育 2024-01-02阅读量2808
病请描述:孩子减肥减不下去是为什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日益增多,目前保守估计我国有4000万超重或肥胖儿童。儿童肥胖症的危害很多,会带来高脂血症、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高尿酸血症、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等诸多并发症,给健康背上了一个个沉重的负担。如果知晓了这些危害,及时进行预防和干预,很多问题能够防患于未然。但是,这个病最大的危害是广大家长及患儿并不重视,往往是听之任之,随其自然,只有等到出现严重健康问题的时候,才引起重视,这有如“温水煮青蛙”,最终的结果是“覆水难收”、“神仙莫能救”。当然,也有重视的家长,并且采取了干预措施,但是往往因为效果不佳,而中途放弃,甚至抱怨大夫的无能。我在门诊中经常接诊过好几年前干预过的患者,均认为治疗效果不理想而放弃的,等到出现更多问题的时候,才又重视起来的。为什么孩子减肥减不下去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说复杂,是影响肥胖的因素有很多,加之儿童的自律性不佳,往往达不到医生和家长的要求。说简单,就是一个加法和减法的问题,就是掌握一个能量平衡账的问题。关于有效减肥,我们一定要清楚一个问题,就是知晓为什么肥胖了?简单来说,就是能量过剩了,因为种种原因,孩子摄入的能量超过孩子所需要的能量,供大于求了,过多的能量就导致了脂肪细胞的增生、脂肪细胞体积的增大。因此,孩子的减肥,一定要扭转这种能量过剩的紊乱状态,达到能量出入的平衡状态。通常,大人的减肥可以通过严格节约饮食,然而,孩子还需要生长发育,孩子的减肥绝对不能通过限制饮食,更不能通过禁食而达到减肥。但是不限制饮食,不代表不能干预饮食,事实上是一定要干预饮食,只是要达到能量的出入平衡罢了,不能入大于出,也不能入小于出。孩子的能量需求是可以计算的,专业的大夫都具备这种能力,专科大夫应该给予孩子和家长每日出入能量的指导,科学指导每天的饮食需求、运动等行为习惯。所有摄入的食物就是能量的总来源,我们可以知晓不同食物的能量值和精准计算食物的量来推算一天摄入的总能量。总消耗的能量我们也是可以计算的,每个年龄段有基本的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还有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能量,再有就是运动量所消耗的能量。分析这个出入差值,我们就知晓了孩子每日能量是节余还是不足的情况了。控制好这个出入平衡,就是孩子减肥的关键。我们并不鼓励节食和禁食达到减肥,我们也不主张大量的运动实现减肥,所谓的管住嘴、迈开腿,管死嘴、迈断腿只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提醒要注意饮食和运动对减肥的重要性。中医是能够较好干预肥胖的,中医对消除肥胖所产生的伴随症状有良好的效果,如:口臭、多汗、怕热、便秘或便溏稀等,中医的一些外治方法更是有良好的依从性,如穴位贴敷、皮内针、埋线疗法等。但是,在生长发育专病门诊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一边减着肥,一边干着增肥的事情。如食量不减,超出了每天的需求量;运动不增,达不到能量的消耗要求;过量吃零食,增加了能量摄取;大量看视频,增加了居家时间、静坐时间。这些方式,又怎么能够减肥?不掌握这些知识,不增强这些意识,就不会纠正此前的不良行为习惯和不良生活习惯,减肥也是白减!减肥的道路上,能量平衡是王道,中医方案是良策!
生长发育 2023-12-21阅读量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