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头晕是门、急诊患者最常见的主诉。欧洲的一项研究报道,普通人群中有约30% 的人有过中重度的头晕症状,其中25% 为头晕。我国的研究报道,10岁以上人群眩晕症的总体患病率为4.1% ,眩晕是65岁以上人群就诊的主要原因。 颈椎源性头晕患者就诊往往还伴有枕部疼痛、头部运动时眼震、耳鸣、视物不清、心慌、胸闷、心悸、恶心、呕吐、失眠及胃肠道功能失调。其他症状: 焦虑、抑郁、记忆认知紊乱等症状。 颈椎病引起头晕、恶心有以下四大原因: 1.颈椎病累及颈部肌群,致使颈部肌肉长时间痉挛性收缩,肌肉的血流循环受到影响,游离出乳酸、5-羟色胺、缓激肤等致病物质,可引起头晕恶心。 2.颈椎病直接刺激、压迫或牵拉头部敏感肌筋膜组织引起头晕恶心。 3.病变刺激或压迫推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颈部其他交感神经,致使椎—基底动脉系统或颅内外动脉舒缩障碍而引起头晕恶心。 4.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因病变直接累及推动脉,使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引起头晕恶心。 常规颈椎X线检查很容易发现颈椎的退行性病变。 临床诊断颈椎病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椎间盘和椎间关节的退行性改变,这是颈椎病的病变基础,是诊断颈椎病的先决条件,但不能仅凭这一点诊断颈椎病; 第二、在椎间盘和椎间关节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出现邻近组织和结构受累,包括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受累; 第三、与上述病理学改变一致的临床表现。 颈椎失稳是导致交感型颈椎病最主要的病因,包括除间盘退变外,非退变性因素如外伤、炎症肌张力失衡所导致的颈椎不稳定,引起局部异常的机械性刺激和椎间关节创伤性的炎症刺激,引发颈交感神经症状。其中最常见是寰枢关节半脱位。 寰枢关节骨错缝在临床医学中可称为寰枢关节半脱位、寰椎关节紊乱,在中医中又称“骨错缝”“筋出槽”。有研究表明寰枢关节骨错缝属于颈椎骨错缝 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生率可达80%,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伴有颈部症状如僵直,头晕、头痛及恶心、呕吐等症状。该病诱因较多,包括外伤性、自发性、先天性、 病理性、代谢性、退行性等,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青少年出现颈性头晕及头痛症状在临床中最常见的发病诱因多为患者长期头部姿势不良,加之运动量减少,造成颈椎生理曲度及其附属结构退行性改变,寰枢关节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寰枢关节骨错缝。 当寰枢关节失稳时会刺激周围组织及邻近椎动脉,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反射性引起椎基底动脉血管痉挛,引起以头晕、头痛为主,伴颈部疼 痛、耳鸣、失眠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当颈2神经受到挤压刺激时,则会引起头痛、颈项疼痛等症状。 寰枢关节半脱位可能是导致头晕、头痛的一个重要因素,若关节错位得到纠正,则相应的症状可能会消失。 王明杰博士表示,颈椎力学结构的失衡是颈椎病主要发病机制, 治疗关键是纠正椎间关节错位以及调整颈椎曲度, 恢复颈椎力学结构平衡。 正骨手法作为中医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具有保守治疗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目前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一般认为旋转手法具有解除肌肉痉挛、纠正关节错位、 松解粘连、解除滑囊嵌顿等作用, 可以纠正椎间失稳引起的小关节紊乱并使骨刺和被压的椎动脉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从而减轻或解除骨刺对椎动脉的压迫, 达到缓解或消除症状的目的。正骨复位手法是治疗椎-基底动脉紊乱引起的阻滞性缺血的有效手段,可解除颈项肌的痉挛, 通过旋转复位, 改善变窄的椎间隙, 调整小关节紊乱, 使椎动脉骨性通道通畅, 改善颈椎动脉的血供, 有利于脑血流的灌注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604
病请描述:颈椎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现代人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熬夜、手机依赖等问题的严重,间接延长颈椎部不良姿势的时间,增加了颈椎受损的风险。 颈椎病的发生呈现年轻化趋势,有研究调查显示80%的青少年存在颈椎亚健康状态。 我们正常颈椎是有一个向前凸的曲度,从侧面看,很像一个大写的字母C。 它的形成是与我们的生长发育过程相匹配的,所谓“二抬三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就是说我们第一个学会的动作是抬头,那么一抬头就形成了一个颈椎前凸的曲度。 颈椎生理曲度能够使脊柱的稳定性增高, 它的存在是为了适应人体的直立和日常活动而产生的, 颈曲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颈椎功能稳定性的维持。 其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内源性因素 (椎间盘, 韧韧带, 椎体和小关节) 和外源性因素 (颈部肌肉) 。这些因素变化导致了平衡失调、生理曲度改变, 稳定性改变。 在各型颈椎病中, 最常见的X线表现为颈曲的改变, 颈椎失稳的早期征象和客观指征包含了颈曲的改变。 这个曲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破坏了这个曲度,实际上就是破坏了颈椎的平衡。先是会出现曲度变直,然后是曲度反弓,颈椎病的症状就会逐渐出现,包括颈部的僵硬不舒服、胳膊的麻木酸胀、头痛头晕、耳鸣胸闷等。 颅与颈椎的力学关系就像一个圆球顶放在一个圆柱上,枕髁与寰椎之间的浅浅的关节面与地面平行,保持着相对稳定。 然而,颈部的这种生理平衡很容易受到异常应力的损害,有许多力学因素都可以引起颈部疼痛。当我们在使用计算机、看书的时候,头颈部总会有一个前倾的姿势,此时,枕髁与寰椎之间的关节面不再与地面平行,为了维持头颈部前倾姿势,让头颅不会向前滚落“掉到地上去”,就要靠头颈后部的许多小肌肉拉着。 才能维持头颈部的前倾姿势。其中在颅底与颈椎间的枕下小肌群(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在固定头颅与颈椎时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头颈部又是脊柱中运动最灵活的区域,50%以上的颈部运动由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完成,剩余不足50%的颈部运动均匀分布于颈3~7。 日常工作中,颈部常需处于屈曲位,研究表明,颈部前移3.33cm(1寸),颈部将多受高达9kg的重负担,使维持颈椎生理平衡的肌肉,特别是枕下小肌群和附着在枕外粗隆和颈椎横突的头半棘肌、头最长肌和肩胛提肌,很容易受到异常向前弯曲应力的牵拉损伤,引起肌肉的无菌性炎症,在枕外粗隆及其下方(在中医针灸风池穴的内上部),形成压痛点,枕大神经为颈2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经穿行于这些的肌内段之间,浅出肌肉腱膜,当肌肉劳损、发炎时,发炎肌肉痉挛收缩卡压枕大神经而产生临床症状,对于那些从颈部延伸到肩、背部跨节段的肌肉,还承担着肩部和上肢一些活动协同的功能。 如斜方肌(起于枕骨的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及全部的胸椎脊突,向外止于锁骨的肩峰端,肩胛冈,肩峰)和肩胛提肌(起于颈3~4横突后结节,止于肩胛骨内上角)。容易受到更大牵拉应力损伤,发生肌肉附着点无菌性炎症引发颈部疼痛和肌肉萎缩,使它的后伸头、颈部的能力和维持伸展稳定的能力都下降,就难以支撑头部。肌肉线被突破后,颈椎间盘病变及颈椎病就随之而来。 颈椎病治疗的核心就是一定争取把错误的曲度纠正过来,而恢复的关键则要靠锻炼。向大家推荐几个简单实用的锻炼颈椎的动作。 1.旋肩舒颈 手置两侧肩部,掌心向下,两臂先由后向前旋转20次~30次,再由前向后旋转20次~30次。 2.仰头望掌(双手托天) 双手上举过头,掌心向上,仰视手背5秒钟。 3.头手相抗 双手交叉紧贴后颈部,用力顶头颈,头颈部向后用力,互相抵抗5次。 4.提肩缩颈 肩部慢慢提起,颈部尽量往下缩,停留片刻后,双肩慢慢放松地放下,头颈自然伸出,还原自然,然后再将双肩用力往下沉,头颈部向上拔伸,停留片刻后,双肩放松,并自然呼气。 此外,还可以做一下拉伸动作 练习时应集中精神,仔细体会颈部的感觉,确保练习安全有效。练习动作的幅度应量力而行,从低难度开始,逐渐增加,以颈部肌肉组织有牵拉感但不引起疼痛为宜,避免拉伤或发生其他意外。 王明杰博士建议,练习强度应根据自身体力情况或身体的感觉循序渐进增加,避免过度疲劳造成损伤或加重症状。实际练习时应从短时间、少次数开始尝试,疲劳的程度以每次练习结束后有肌肉酸胀、疲劳感。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299
病请描述:国庆假期值班,接诊了一位颈椎病患者,患者,女,42岁,“颈部酸胀僵硬疼痛,伴头晕、失眠十余年,加重伴右上肢放射痛一周”,患者告诉笔者,这十余年断断续续在南宁市内多家医院就诊,并且在按摩理疗馆、美容院调理,症状时好时坏,最近每天肩背部酸胀僵硬疼痛,一晚上睡不足五小时。最严重的是她告诉笔者每次过斑马线的时候,看见汽车开过来她很想撞上去!!她的病情陈述令我震惊,这位颈椎病患者已经患上严重的抑郁。 有关颈椎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家人和医务人员的关注。这也是为什么病程漫长的颈椎病患者很难治愈原因所在。今天闲暇之余,专门写一下有关颈椎病与精神焦虑、抑郁的问题,希望能引起患者本人、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的重视。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症状复杂、多样, 目前尚无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由于其病程长,且迁延不愈,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列为第二大顽固疾病。 近年来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人们的工作、学习、 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比如长时间弯腰低头办公、长时间驾驶、久坐,缺乏一定强度的运动锻炼等等。颈椎病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发病率为 5%~2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报道,大约有35%~40%的颈椎病患者存在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 那么,为什么颈椎病会引起精神焦虑、抑郁呢? 第一、颈椎病会给患者带来颈部僵硬疼痛、肩臂疼痛、背部僵硬疼痛、手部麻木、头晕、头痛、恶心、心慌、胸闷、失眠、耳鸣、眼花等躯体上的痛苦,影响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降低了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患者常自觉精力减退、睡眠不足,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也会严重影响学习、工作。 第二、颈椎退行性病变的进展,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一些列因素的影响,患者长期受颈椎病的折磨,机体应激能力变差。比如:睡眠障碍、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容易出差错等等,容易导致焦虑、 恐惧和抑郁等情绪障碍,如果患者不能及时自身疏导, 躯体会出现病理变化,更加促使颈椎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第三、颈椎病就诊患者往往会因为治疗效果不显著或者是治疗效果维持不长,表现出消极情绪。此外,颈椎病治疗周期长,部分患者家庭难以承受疾病治疗的经济负担,担心花钱仍治不 好。反复就医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生活质量下降也可诱发焦虑抑郁等。同时,情绪障碍导致颈椎病患者在治疗中依从性降低,也会产生焦虑情绪。 所以,笔者在门诊常常见到颈椎病患者同时在多家医院及多个医生就诊记录。 第四、疼痛是患者机体对于外在刺激的作用下的一种复杂反应的主观感受。研究提示30%~60%的疼痛患者伴有抑郁症。颈椎病患者往往在工作及社会中承担较重要的角色,期望躯体恢复健康的意愿强烈,患病后由于躯体症状的反复迁延,难以体现自我价值,易导致情绪障碍的发生。 第五、颈椎病疾病发展过程和治疗过程都会引起患者的明显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其中以焦虑和抑郁情绪障碍最为明显,而情绪障碍后由于其不恰当的姿势导致肌肉的紧张度和脊柱结构的改变,同样可能会进一步加重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进而进入恶行循环。 简单来说,不良的精神情绪同样可诱发颈椎病,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颈椎病患者心情好时症状减轻,心情不好时症状多加重。当我们情绪紧张时,颈部肌肉发生不自主的收缩,甚至痉挛,这时颈椎的力学平衡发生改变,造成骨性结构和关节位置的变化,从而引发或加重颈椎病。 总而言之,颈椎病可以引起精神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同样,不良心理情绪也会加重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或引起颈椎病的复发。 研究表明:颈椎病患者的康复疗效果和心理的治疗之间具有直接关系。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对颈椎病患者疾病病因的治疗、康复治疗及身心健康康复,可帮助患者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临床医务人员不仅对颈椎病患者开展病因学调查,针对疾病发生原因针对性康复治疗,还需要对颈椎病患者进行疏导疗法、放松疗法、暗示疗法等方法缓解患者的消极心理,既能预防颈椎病的复发,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更好地接受现状和调动患者配合康复治疗积极性。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三分治,七分养!自律是最好的治疗方式!与君共勉!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2148
病请描述:根据权威机构统计,我国10%至15%的成年人患有颈椎疾病,10%以上的成年人同时患有脊柱、腰颈椎疾病。随着经济发达的程度正在迅速增加,颈椎病人总数预计在5000万人以上,同时正在以每年300万人以上的速度增加。截至目前,脊柱、腰颈椎疾病,总患者数接近8000万人。 许多人以为累了一天 往床上一躺 怎么舒服就怎么睡 却没想到 不正确的睡姿 可能对脊柱、颈椎 带来不可预料的影响 近日,18岁女孩小丽,常常出现腰痛、颈发酸等症状,酸痛情况逐渐严重,其前来就诊,X光片显示,腰椎向右侧弯、旋转,脊柱也向右发生明显侧弯,问诊发现竟然是因为其睡眠姿势不对。 当侧卧时,身体侧向一边,重力中心变高,会形成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且接触面积变小,身体重力集中在肩膀和臀部两个主要区域,椎间盘压力增大,压力比较集中,局部压力也会增加。 人体自然寻求“舒服”与平衡,就会将上面的腿放到身前一侧,就形成了错误的侧卧睡姿。 这样错误的睡姿就会导致原有正常的脊柱在日积月累的错误睡姿中逐渐失衡,骨盆与脊柱位置变化,脊柱就发生了侧弯。 不少人表示自己晚上睡觉经常喜欢用同款睡姿!! 1.什么是脊柱侧弯 脊柱侧弯又称脊柱侧凸,是一种脊柱的三维畸形,包括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上的序列异常,是一种常见的骨骼问题。在站姿下,不管从正面或背面看,正常的脊椎排列应该是身体左右两边对称,并且正常的脊椎排列从上到下是呈一直线的。如果从正面看有双肩不等高或后面看到有后背左右不平,就应基本诊断脊柱侧弯。 2.脊柱侧弯的危害 影响脊柱外形和功能 脊柱侧弯导致脊柱变形、肩背部不平、胸廓畸形、骨盆倾斜、长短腿、姿势不良等异常形态,同时影响活动度等功能。 影响生理健康 脊柱变形易导致肩背部、腰部顽固性疼痛,严重者甚至出现神经受损、神经受压、肢体感觉障碍、下肢麻木、大小便异常等症状。 影响心肺、消化功能 脊柱侧弯多发生在胸腰段,可能导致胸廓畸形及容积下降,从而引起胸闷、心慌和气促等症状,也可能会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胃肠系统反应,甚至由于骨盆倾斜,影响女性月经及生育功能,导致男性不育等。 引发慢性疼痛 脊柱侧弯会导致脊柱的不对称负重,造成椎间盘和韧带承受压力不均,影响脊柱平衡,久而久之会引起颈肩、腰背和四肢等部位的慢性疼痛。 3.什么样的睡姿最合适呢 王医生建议,入睡时应尽量遵循“仰睡为主,侧睡为辅”的原则,想保护脊柱和颈椎,睡觉时应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和能够托住颈椎的枕头。 仰卧睡姿 仰睡可以让人感到非常放松。因为保持这样的睡姿身体和床垫有最大面积接触,对于身体背侧各部位有完整的支撑,皮肤受到体重的压强也最小,也最具有稳定性。 另外可以在膝部下垫枕头,能帮助维持一个健康的脊柱曲线,缓解椎间盘压力。对于睡眠中翻身较多的人,可用被子把自己裹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自己的活动。 侧卧睡姿 侧睡时床垫对于人体的支撑主要集中于头部、肩部、髋部、和下肢。 选择一个高度适当的枕头非常重要,可以保持侧卧位睡觉时头部在冠状面上处于正中位置,这时颈椎、胸椎、腰椎在矢状面上不受重力作用,可以保持脊柱在矢状位上正常的生理曲度。 另外,可以在双腿间夹被子或者枕头,最好是两边换着睡,避免长期单侧睡一边,否则容易出现脊柱侧弯。 4.脊柱侧弯运动的注意事项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524
病请描述:在肺癌患者经历了一场艰难而复杂的手术之后,康复期的每一步都显得尤为关键。随着假期的临近,许多患者渴望外出旅行,享受生活的美好,但与此同时,一个潜在的健康威胁——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却常常在不经意间悄然逼近。 警惕肺动脉栓塞 肺栓塞,这一位列三大致命性心血管疾病之一的严重病症,不仅是肺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其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其主要诱因在于血栓的形成,这些血栓往往在血流减缓或停滞时,于腿部或盆骨静脉内悄然诞生。无论是受伤后的长时间静卧(如股骨骨折后),还是大型手术后的固定姿势,都为血栓的形成提供了温床。 而在飞行过程中,乘客长时间受限于飞机狭小的空间内,久坐不动,这无疑加剧了血液循环的减缓。双腿的下垂姿势不仅不利于下肢血液的顺畅回流,反而促进了血液的淤积。加之飞行中为减少如厕次数而有意减少饮水,使得血液变得更加黏稠,进一步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下肢静脉内的血液可能逐渐凝固,形成潜在的危险血块。 这些血块若是在原地滞留,可能导致腿部肿胀等局部症状;但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它们脱落并随血流而上,最终可能堵塞肺动脉,造成肺动脉栓塞(PE)。肺动脉作为全身血液回流至肺部进行氧气交换的唯一通道,其一旦受阻,将直接影响人体的氧气供应,轻者可能出现胸闷、气短、晕厥等症状,重者则可能迅速导致猝死。 因此,在乘坐飞机这样的长途旅行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通过定期活动腿部,如进行腿部伸缩、旋转脚踝等简单动作,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血液淤积和血栓形成的可能。同时,适量饮水也是维持血液正常流动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远离肺动脉栓塞的威胁。 只有坐飞机才会肺动脉栓塞吗? 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并非仅仅局限于乘坐飞机这一特定情境。实际上,任何长时间久坐且下肢缺乏活动的情况,都可能成为其诱因。无论是长途旅行中乘坐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沉迷于麻将、电脑游戏等活动,只要下肢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都有可能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而引发肺动脉栓塞的严重后果。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肺癌手术后的患者,由于需要长时间卧床恢复,或因疼痛而不敢活动,这使得他们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风险群体。血栓一旦形成并脱落,就可能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造成致命的栓塞。 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真正的危险不在于乘坐飞机本身,而在于长时间的“不动”。为了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我们应当养成定期活动下肢的习惯,无论是在旅途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不动。通过简单的伸展、旋转等动作,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守护我们的健康。 肺癌术后该如何避免肺动脉栓塞呢? 对于肺癌手术后的患者而言,预防肺动脉栓塞是康复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在于“动起来”!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预防措施: 卧床期间的积极活动:在卧床恢复期间,患者应定时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活动。主动活动包括自行屈伸脚踝、旋转小腿等,以促进血液循环;而被动活动则可通过家属或医护人员的协助,进行腿部的轻柔按摩和伸展,同样有助于预防血栓的形成。 尽早下床活动: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加快身体康复进程,还能有效预防因长时间卧床导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充足饮水,维持肠道通畅: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血液,降低其黏稠度,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同时,保持大便的通畅也是预防肺动脉栓塞的重要环节,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可能导致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尽可能减少下肢静脉的穿刺次数,因为静脉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诱因之一。如需进行静脉穿刺或输液等操作,应尽量选择上肢静脉。 密切观察下肢状况:患者及家属应密切观察下肢的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程度及疼痛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如皮肤苍白、肿胀、疼痛等,应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 采用物理与药物双重预防: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以采用物理预防方法,如穿着医用弹力袜或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等,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同时,根据病情需要,医生还可能开具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治疗,患者需遵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 总之,肺癌术后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关键在于“动起来”,并结合多种预防措施共同发挥作用。通过积极的活动、充足的饮水、避免下肢穿刺以及物理与药物的双重预防手段,患者可以有效降低肺动脉栓塞的风险,促进身体的早日康复。
张百华 2024-09-04阅读量1880
病请描述: 先兆流产是指怀孕早期出现流产征兆,如阴道少量出血、腹痛等,但胚胎尚未排出的一种病理状态。那么得了先兆流产怎么办,先兆流产要怎样治疗?就拿中医来说,中医治疗先兆流产,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通过辨证施治,调和气血,稳固胎元,下面具体来看看吧。 1. 气血两虚型 症状: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伴有头晕耳鸣,面色苍白,神疲乏力。 治疗原则:益气养血,固胎安胎。 2. 肾虚型 症状: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尿频多,阴道出血。 治疗原则:补肾固胎,填精止漏。 3. 血热型 症状:阴道出血量多,色鲜红,伴有口干咽燥,心烦易怒。 治疗原则:清热凉血,止血安胎。 4. 血瘀型 症状:阴道出血,色暗有块,腹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止血安胎。 5. 湿热型 症状:阴道出血,色黄或带臭味,伴有胸闷恶心,小便黄赤。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止血安胎。 自我介绍: 得了先兆流产怎么办?本人王应兰,江苏省第二中医院中医妇科主任中医师、教授,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曾跟随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学习。曾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分会常务委员。在40余年的中医临床工作中并参与省级科研课题研究,也参与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外事带教工作。
王应兰 2024-09-04阅读量1885
病请描述:随着自媒体日益发达,大家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很多关于肺癌相关的病例以及信息。 我看到有几位不同肺癌患者的朋友发布的内容,说现在医院太不靠谱了,他们的某位朋友只是做了体检,发现了肺里有占位,到医院检查,大夫居然说是晚期肺癌,做不了手术。可是这位朋友看起来和正常人一样,别说是晚期肺癌了,就是早期肺癌也不像,会不会医院给误诊了呢? 关于这个话题,之前我给大家讲过很多次。对于肺癌的早期阶段,也就是说肺结节阶段,是很难引起临床症状的,只有在体检或者偶然拍CT才能发现。而对于有些患者来说,即使到了晚期肺癌,在开始的时候,如果不是到医院来检查,也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如果肺癌继续生长,就会出现相应的咳嗽,胸闷、憋气以及痰中带血的症状,这时候,大家就会觉得这个人应该是肺癌了,但不幸的是,当到这种阶段的时候,大部分已经是晚期肺癌了。而肺癌治疗效果好的一个前提,就是早发现和早治疗。
刘懿 2024-09-04阅读量1199
病请描述:这又是一篇关于“碎石头“的文章。不过前一篇讲的”胸口碎大石“只是一个比喻,说的是医生通过各种治疗让心脏病患者胸闷的症状得到好转。这次讲的却是真正的碎石术。 这里说的石头,可不是我们平时地上捡到的石子,而是钙化组织。人体器官发生病变时,体内的钙质可以附着在病变组织中形成钙化。如果沉积在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上,就形成钙化斑块。钙化性斑块是让心脏介入医生非常头痛的病变。它们就像给斑块穿上了一层盔甲,让血管狭窄部位非常难以被扩张,甚至连球囊或者支架这些治疗器械都无法通过病变,导致治疗失败。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传统方法是旋磨或者激光。前者通过一个微型磨头在冠脉中以极高的旋转速度将钙化斑块磨除;后者通过高能量将钙化组织气化。 不过说起人体内石头的治疗,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泌尿系统结石的碎石术。其原理就是利用高频震荡将结石震碎随尿液排出体外。好几年前网络上流传一个动画,用一根发出震波的导管进入冠脉最狭窄处击碎斑块,血管便恢复如常。当时我还向几位朋友辟谣,说动画其实描绘的是输尿管的震波碎石,只是被媒体以讹传讹嫁接到了冠状动脉内。没想到这项技术真的迅速被应用到了冠心病治疗,通过一个震波球囊,就可以击碎冠脉内的钙化病变。但是不同于输尿管内的结石,冠脉钙化是和斑块组织混合在一起的,因而震波无法真的将其变成碎屑。但随着原本坚硬的钙化变得疏松柔软,后续就可以通过球囊和支架解除冠脉的狭窄,恢复正常血供。 有了旋磨、激光和震波球囊这些武器,绝大多数存在严重钙化的冠心病患者都可以通过冠脉介入手术得到有效的治疗。
葛恒 2024-09-04阅读量1222
病请描述: 少精症,作为男性不育的常见病症之一,指的是精液中精子数量低于正常生育标准。那么得了少精症怎么办?中医对少精症的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差异,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下面为大家介绍中医对少精症的治疗。 1. 肾阳不足型 肾阳不足型的少精症患者,常表现为精液清冷、精子活力低。治疗上以温补肾阳为主。 2. 肾阴亏虚型 肾阴亏虚型患者,常见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舌燥等症状。治疗宜滋养肾阴。 3. 肾精亏虚型 肾精亏虚型患者,主要表现为精子数量减少、精液稀薄。治疗上以填补肾精为主。 4. 气血两虚型 气血两虚型的少精症患者,常伴有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治疗上宜补益气血。 5. 湿热下注型 湿热下注型患者,可能表现为阴囊潮湿、尿黄等症状。治疗上以清热利湿为主。 6. 痰湿内阻型 痰湿内阻型患者,常见形体肥胖、胸闷等症状。治疗上以化痰利湿为主。 7. 肝气郁结型 肝气郁结型患者,常表现为情绪抑郁、胸闷不舒。治疗上以疏肝解郁为主。 自我介绍: 得了少精症怎么办?本人沈利华,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上海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任副主任医师,苏州国医堂名医便民工作室专家,上海中医药学会肿瘤会分会委员,上海市男性病研究中心委员。曾跟随临床大家“现国医大师”上海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刘嘉湘、上海著名肿瘤专家徐振晔教授学习诊治肿瘤经验,深受启蒙。钻研中药抗瘤40多年,在《中医杂志》等国内外期刊发表专病论文数十篇。曾任上海中医药学会肿瘤会分会委员;上海市男性病研究中心委员;曾获全国中青年医生科研成果奖和上海市十佳抗癌明星等荣誉称。
沈利华 2024-09-04阅读量1569
病请描述:♦ 什么是气胸? 气胸是一种肺科急症,严重的患者其生命安全会受到威胁。肺是胸腔内一个对称的组织,其负责吸入氧气及排出二氧化碳。在肺组织与胸腔间存在一个极小的空隙,称为胸膜腔。气胸患者的肺部由于外伤或疾病等导致肺组织或胸膜破裂,空气就会进入胸膜腔内,反过来挤压肺部,导致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气胸”。 ♦ 气胸有哪些诱因? 按发病原因,气胸可以分为: 1. 原发性气胸:好发于青年人,特别是男性瘦长者。主要原因可能是肺尖部发育不全而产生胸膜下肺大泡,在各种诱因下破裂导致。 2. 继发性气胸:发病原因是在其他肺部疾病的基础上,形成的肺大泡破裂导致。最常见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结核、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3. 外伤性气胸:在明确的胸部外伤以后出现的气胸。 原发性气胸和继发性气胸统称为自发性气胸,具体诱因包括: ♦ 如何治疗气胸? 1. 一般治疗:气胸患者应当绝对卧床,给予吸氧,减少肺部活动,促进肺部复张以及气体吸收。此方法适用于首次发病的患者,且患肺萎陷小于20%,无呼吸困难患者。 2. 胸腔闭式引流:排出胸膜腔内的气体,缓解胸闷、气急症状,待破裂的肺大泡自行愈合。此方法适用于肺压缩严重、呼吸困难显著患者。 3. 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 ♦ 如何预防气胸? 1. 瘦高体型的人如果在运动中出现剧烈咳嗽,或用力过猛后突发胸痛和呼吸困难,就要警惕自发性气胸的可能,应该及时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2. 保持适量运动。 3. 戒烟。 4. 避免呼吸道感染。 5. 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6. 情绪上要擅于自我调节。
郑远 2024-09-02阅读量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