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腹部 > 下腹痛 > 内容

下腹痛内容

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病变原因及治...

病请描述:3.2疾病 3.2.1胆管残留结石 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病变患者最为明显的症状就是患者会出现腹痛,据相关资料表明导致出现腹痛的原因最为常见的就是胆管残留结石又或者是出现复发性结石。胆管残留结石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因,在手术过程之中会出现操作不慎将结石推出胆总管的问题,只能够通过手术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如果残留的胆囊管出现炎症,也会促进结石的形成,这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之中很难避免的一个问题。如果在手术前便怀疑患者具有胆管结石,那么需要在术前进行核磁或者是ERCP的检查,尤其是出现下列问题的时候,更应该通过ERCP来进行全面的检测:(1)患者具有黄疸病变史;(2)患者存在胰腺炎病史;(3)在患者的胆囊之中存在多发性小结石(小结石的直径在3毫米以内);(4)患者的胆总管直径超过8毫米。 在术中将胆囊内小结石挤入胆总管或者是术后胆囊管残留的过长,结石排入胆总管,这种状况通常发生在术后5-6d之间,这个时间段内患者会出现胆绞痛,情况严重的时候有可能会发生胆石性胰腺炎。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来选择治疗方式,可以选择使用药物或者是EST来进行治疗,如果不具备治疗的条件,那么最终可以选择手术。 3.2.2残留胆囊或胆囊管残留过长 胆囊切除手术之后的胆囊管残留超过1厘米就会被认为是残留过长。如果残留的胆 囊管之中没有出现病变,那么就不存在嵌顿的结石或者是相关的炎性问题,此时患者也不会有异常的症状。不过如果残留的胆囊管之中存在结石,又或者是说胆管下端出现梗阻的时候,患者的胆汁引流不畅,存在持续性的胆管内高压,那么此时便会出现胆囊管残留并发感染,会出现具有炎症的小胆囊。这种小胆囊的囊壁之中会出现螺旋型的Heister瓣,同时这种小胆囊没有收缩功能,所以当胆汁充盈之后便很难排出,这样便会导致局部感染或者是脓肿。 MRCP和ERCP又或者是B超都能够明确残留胆囊。 3.2.3胆囊管残留结石 问题的发生主要具有如下几点因素。第一、在手术的过程之中没有发现胆囊管内部的原发结石。第二、当胆囊管残留过长,其内膜残存少量分泌功能也是成石的条件。第三、胆囊管内部的炎症结石以及相应的疾病病症。在切除胆囊管的时候应该从内部进行过长胆囊管切除,残留胆囊管病变多样,有的患者在检查的过程之中发现胆总管的外部存在硬结,疑似为胆管癌,不过在手术打开胆总管的时候,在其腔内的胆囊管开口处发现结石。 4.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病变的治疗 残留病变的治疗主要为手术,在手术之前通过B超、核磁、ERCP等技术来进行 患者胆道系统变异状况的了解,在手术的过程之中应该从肝脏的周围进行伸入,从而逐 渐的向内部分离,有效的避免纵深直探肝门,从而防止出现严重的血管大出血或撕裂损 伤现象。同时要仔细的观察过长胆囊管,在距离胆总管0.5厘米的地方进行结扎处理,切除过长的胆囊管以及小胆囊。在治疗残留病变的时候,应该强调手术的规范操作,从而有效的提升残留病变切除的质量。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胆囊部分切除术都只能够在特殊的情况下使用,同时应该严格的掌握相应的技术,在迫不得已时行胆囊部分切除。具体应该将胆囊前壁剪开,使用电灼、石碳酸等进行彻底的破坏残留的胆囊壁,如果有可能,应该在腔内进行胆囊管的开口缝合,同时进行引流。不过这种病症很难彻底的清楚,依然需要胆囊切除和相应的治疗,仍存在结石残留以及胆囊管残留的危险,另外也不能够避免胆漏以及肝下积液所引起的感染。 本文选自:李树栋,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病变再手术的临床分析。

赵刚 2020-09-19阅读量9641

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

病请描述: 放射性直肠炎治疗RP目前尚缺乏标准的治疗策略及流程,许多治疗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有效性,但结果多为小型的、单中心、非双盲研究,有高质量研究证据支持的治疗方法不多。本共识提出RP的治疗流程供临床决策者参考,见图1。在RP的治疗决策中,应充分考虑疾病的自限性特点,综合临床症状与内镜表现,尽可能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主要症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而对于病情反复、病变进展的患者,转流性肠造口是安全有效的外科干预措施,有助于CRP的良性转归,包括迅速缓解顽固性直肠出血、直肠溃疡的坏死或穿孔等。病变肠管切除作为一把“双刃剑”,是处理CRP合并严重并发症的主要手段,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完善围手术期准备,提高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性。RP的临床决策要根据患者的主要问题选择治疗方式,把改善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作为治疗的最终目标。一、心理治疗CRP患者的心理治疗,在临床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抑郁和CRP存在明显的相关性[41]。与患者做好交流,耐心讲解CRP病变程度和疾病发展规律,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建立“患友会”让可患者相互了解病情,有助于减轻其紧张、恐惧、抑郁、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推荐意见:推荐常规对患者进行病情教育,并注意评估心理状态。(推荐等级:1C)二、饮食原则RP患者建议低纤维素、低脂、高热量以及高蛋白饮食,可限制乳糖摄入。低纤维素饮食可以改善放疗引起的腹泻症状[42];也可避免坚硬粪便反复摩擦受损直肠黏膜,造成疼痛和出血。低脂饮食会减轻肠道不适症状[43]。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可以逆转营养不良,为机体提供必要的能量。限制乳糖摄入,对于RP患者、尤其是合并乳糖不耐受的患者来讲,可以减轻腹泻等症状[44]。要素饮食对RP患者是否有作用尚无定论[43]。推荐意见:推荐予以低纤维素、低脂、高热量、高蛋白饮食。(推荐等级:1C)三、营养治疗RP患者的营养治疗尚缺乏专门的研究关注。但因盆腔放疗范围涉及直肠和盆腔小肠,原则上营养不良或有营养风险的住院患者,均可行营养干预治疗。营养支持在RP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包括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尤其是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可增强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营养治疗应首选肠内途径,对于可经口进食者优先选择口服途径。口服营养补充(oralnutritionalsupplements,ONS)是以增加口服营养摄入为目的,将能够提供多种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的营养液体、半固体或粉剂的制剂加入饮品和食物中经口服用。RP患者是ONS的适用人群,建议使用低渣配方[45]。ONS对于RP患者治疗前的营养改善和治疗后预防贫血都有积极的作用,建议全程使用[46]。CRP患者较少合并严重肠道功能障碍,对于肠道功能衰竭的患者,可应用完全肠外营养使肠道休息[44]。当单纯口服营养补充无法满足日常需要量而需肠外营养维持正常代谢时,可考虑行长期肠外营养支持[43,47]。谷氨酰胺是非必需氨基酸的一种,是肠黏膜细胞特异性营养物质,对肠黏膜的再生及维护肠屏障功能均具有重要作用。放疗后血浆中谷氨酰胺浓度会明显下降,影响肠道上皮细胞修复。谷氨酰胺对于放疗患者黏膜修复是否有益尚存在争议。有动物试验表明,其有助于放疗后肠道黏膜保护和修复[48-49]。有文献证实,其对放射性肠炎患者有显著作用[40,49]。具体应用剂量尚无统一标准。Cao等[50]总结了13个RCT研究共979例患者的Meta分析指出,谷氨酰胺对于改善患者肛门坠胀、腹痛和便血无明显作用。对因肠内喂养不足而需要专用肠外营养的患者,可考虑静脉补充谷氨酰胺[45]。此外,放疗期间及放疗后补充益生菌,有助于减轻腹泻症状[51-53]。RP患者还可能存在维生素B12吸收不良,造成贫血或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故需要适当补充[43]。推荐意见:推荐首选肠内营养治疗,必要时可加用肠外营养补充,可适当加用谷氨酰胺、益生菌和维生素B12。(推荐等级:1B)四、药物治疗1.抗炎类药物:临床上常见的用于治疗RP的抗炎类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消炎药(柳氮磺胺砒啶、巴柳氮、美沙拉嗪、奥沙拉嗪等)及类固醇类药物(泼尼松龙、倍他米松及氢化可的松),非甾体类消炎药既可单独使用,也可搭配类固醇类药物一起使用。给药途径包括口服和保留灌肠。目前,关于抗炎类药物治疗RP的具体治疗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Kilic等[54]的一项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发现,盆腔肿瘤患者放疗期间口服柳氮磺胺砒啶(2g,1次/d),其腹泻发生率(55%比86%)及严重程度均低于安慰剂对照组(腹泻≥2级:27%比49%)。Jahraus等[55]发现,前列腺癌患者在盆腔放疗期间从放疗前5d至放疗后2周每天服用巴柳氮2.25g,其ARP症状发生率比服用安慰剂组更低(35.3%比74.1%)。虽然同属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盆腔放疗期间口服奥沙拉嗪或美沙拉嗪,对缓解患者急性期RP症状无明显效果,奥沙拉嗪甚至会加重患者腹泻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56-57]。推荐意见:推荐柳氮磺胺砒啶、巴柳氮治疗ARP。(推荐等级:1B)2.抗生素类药物:放疗损伤肠道黏膜屏障可能导致肠道菌群易位、菌群种类比例失调及肠道菌异常增殖,这些改变可能与RP患者腹胀、腹泻等症状有关,如果怀疑细菌过度增殖,尝试给予7~10d的抗生素治疗,往往可以缓解患者腹胀、腹泻等症状。相比于治疗,确诊肠道细菌过度增殖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抗生素有时也会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泻。此外,在临床工作中,除非是已知的敏感细菌,抗生素的选择通常是经验性用药,有时可能需要给予多种抗生素并且反复循环用药。目前,关于抗生素治疗RP的临床试验不多。Cavcić等[58]发现,CRP患者在口服美沙拉嗪(1g,3次/d)及倍他米松灌肠(1次/d)外,加入甲硝唑口服(400mg,3次/d),可提高便血与腹泻的缓解率及内镜下黏膜水肿和溃疡缓解率。Sahakitrungruang等[59]发现,出血性CRP患者行灌肠(1L自来水灌肠/d)+口服抗生素(环丙沙星500mg,2次/d+甲硝唑500mg,3次/d)治疗,除能改善便血及便频症状外,其腹泻、便急、里急后重症状亦可得到缓解。推荐意见:推荐抗生素(甲硝唑、环丙沙星)治疗RP的出血及腹泻症状。(推荐等级:1B)3.益生菌:放疗可破坏肠腔内部正常的微生态结构,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可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恢复肠腔正常pH值,缓解腹泻等症状。临床上常用的益生菌包括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及乳酸菌。现有的临床研究显示,使用益生菌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放疗期间腹泻的发生风险,至于益生菌能否对放射性肠病的其他常见症状如便血、肛门疼痛、里急后重及其他严重并发症也起到治疗作用,目前还缺乏相应的临床证据支持。一篇纳入904例患者的Meta分析结果,明确支持益生菌相对安慰剂或空白对照能够降低患者腹泻的发生率;结果还提示,益生菌能减少盆腔放疗后止泻药易蒙停(咯哌丁胺)的使用,并减少排水样粪便的次数[60]。推荐意见:推荐益生菌治疗RP的腹泻症状。(推荐等级:1B)4.抗氧化剂:电离辐射可诱导大量氧自由基的产生,继而引起后续的细胞损伤。因此,能够清除氧自由基的抗氧化剂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己酮可可碱等也被用于CRP的治疗。Denekamp等[20]将19例CRP患者随机分配到维生素A治疗组(10000IU,持续90d)及安慰剂组,结果发现,维生素A治疗组症状缓解率更高。一项回顾性分析发现,口服维生素A+8%甲醛烧灼相较单纯8%甲醛烧灼治疗,平均治疗次数减少(1.9次比5.2次),治疗时间缩短(11周比31周),治疗成功率更高(94%比64%)[21]。Kennedy等[61]给20例接受盆腔放疗的患者口服维生素C(500mg,3次/d)及维生素E(400IU,3次/d)合剂1年,发现患者便血、腹泻及里急后重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Hille等[62]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己酮可可碱+维生素E可能具有改善CRP的效果。但也有小样本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发现,额外给出血性CRP患者服用己酮可可碱并不能改善患者便血症状[63]。推荐意见:推荐抗氧化剂治疗CRP。(推荐等级:1C)5.止泻药:腹泻是RP的主要临床表现,止泻药物在放射治疗引起的腹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4]。咯哌叮胺(易蒙停)作为一种外周受体激动剂,可以明显降低肠道蠕动的频率,减缓肠道运输速度,提高胆盐吸收率,但腹胀和恶心会限制洛哌丁胺的使用。对合并肠狭窄和肠梗阻的患者应当避免使用止泻药物。止泻药物尽管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并不能解除病因,停止药物后,患者的腹泻症状可能复发。Yeoh等[65]给45例接受腹盆腔放疗后出现腹泻的患者服用咯哌叮胺(2~4mg/d),其中42例患者在平均服药6.5d后,腹泻症状得到了控制。推荐意见:推荐咯哌叮胺治疗RP的腹泻症状。(推荐等级:1A)6.生长抑素:对咯哌丁胺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盆腔放疗相关腹泻,皮下注射生长抑素类药物奥曲肽(>100μg,2次/d)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生长抑素对RP引起的出血、肠瘘、腹泻、肠梗阻亦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奥曲肽能降低放射对组织的破坏和引起的小肠炎症[66]。推荐意见:推荐生长抑素治疗RP的腹泻症状。(推荐等级:1B)五、保留灌肠多种外用药物在治疗RP的作用被评估,这些药物主要通过局部保留灌肠以使病变直肠充分接触而起作用。1.硫糖铝:硫糖铝作为常用的肠黏膜保护剂,被广泛用于治疗RP。硫糖铝在胃酸的作用下能解离为氢氧化铝和硫酸蔗糖离子,后者可聚合成一种黏着性糊剂,与溃疡面上带阳性电荷的蛋白质或坏死组织相结合,形成保护膜。同时可刺激局部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改善溃疡局部血流,达到保护黏膜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67-68]。Kochhar等[69]针对RP进行了一项RCT研究,试验组为硫糖铝灌肠(2g)+口服安慰剂,对照组为强的松灌肠(20mg)+口服磺胺类药物(500mg,3次/d),连续治疗8周,结果显示,硫糖铝较激素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有更高的便血缓解率(有效率:94%比53%)。推荐意见:推荐硫糖铝灌肠治疗出血性RP。(推荐等级:1C)2.类固醇激素:尽管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RP已有多年历史,Kochhar等[69]开展的RCT研究发现,口服硫糖铝联合泼尼松龙灌肠,治疗4周后便血明显缓解,内镜下病变愈合。推荐意见:推荐类固醇激素灌肠治疗出血性RP。(推荐等级:1A)3.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被认为在黏膜增殖的调节中起关键作用,提供了黏膜超过一半的能量需要。这种概念使对放射性肠炎患者用短链脂肪酸灌肠成为合理的方法。Pinto等[70]进行了一项前瞻、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试验组用短链脂肪酸(乙酸钠,60mmol/次,2次/d)连续灌肠5周,对照组用等张溶液灌肠,结果显示,短链脂肪酸在短期内可以显著缓解直肠出血,同时内镜下的表现亦有改善。目前尚无远期组织学改善的证据。但是,Talley等[71]通过RCT研究结果显示,短链脂肪酸灌肠(丁酸)相比安慰剂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推荐意见:推荐短链脂肪酸灌肠治疗出血性RP。(推荐等级:2B)4.甲硝唑:RP的发病被认为与肠道内厌氧菌密切相关。因此,RP患者有望从抑制厌氧菌的甲硝唑中获益。Cavcić等[58]开展的前瞻性RCT研究,实验组接受口服甲硝唑+口服美沙拉嗪+倍他米松,对照组为口服美沙拉嗪+倍他米松,研究发现,甲硝唑能进一步减轻出血和腹泻症状;同时,内镜下发现黏膜水肿和溃疡得到更好的缓解。推荐意见:推荐甲硝唑治疗出血性RP。(推荐等级:1B)5.复方灌肠制剂:基于上述灌肠药在CRP治疗的疗效作用,若联合应用,疗效可能会更佳。Yuan等[72]回顾性报道了以铝镁加混悬液(黏膜保护剂)为基础,联合凝血酶、甲硝唑和表皮生长因子的复发灌肠制剂,对轻中度便血的短期有效率高达90%,长期有效率为69%。推荐意见:推荐复方灌肠制剂治疗轻中度出血性RP。(推荐等

张振国 2020-07-29阅读量1.1万

胆囊穿孔的危险因素及诊断治疗...

病请描述:3、临床表现及诊断  胆囊穿孔的发生和胆囊炎的病程时间长短的关系究竟如何,目前仍难以确定,也缺乏相对的资料。胆囊穿孔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辅助检查以及术中所见。胆囊穿孔的术前诊断率并不高,因为其临床症状并不突出,临床医师如果对胆囊穿孔认识不够充分,诊断胆囊病变较为容易,但常常忽略了胆囊穿孔这一严重的并发症。在急性胆囊炎的患者常常表现为: 胆囊壁增厚、胆囊扩张、胆囊周围液体积聚以及超声 Murphy 症阳性,这些现象也可以出现 在胆囊穿孔病例中。此外,胆囊穿孔不同的分型导致临床症状的不同。胆囊穿孔的表现可以是非常没有特异性的,包括发热、急性腹痛、黄疸以及右上腹包块。肝功能的检查中肝酶的升高是一种常见现象(特别是碱性磷酸酶)。  临床上胆囊穿孔容易发生延误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胆囊穿孔病例比较少见,对其认识不足亦导致诊断过程中的忽视;有患者在胆囊穿孔后胆囊内压力降低导致腹痛得到缓解,也有一部分患者因为长期腹痛,更加耐受腹痛(如胰腺炎患者),当胆囊穿孔发生后,患者对胆汁刺激腹膜产生的疼痛敏感度降低,症状、体征不明显。 对胆囊穿孔的诊断依赖影像学辅助检查;超声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空洞征”是穿孔的超声影像学表现。 CT 可以更清楚的显示腹腔内游离液体,胆囊周围液体积聚,脓肿,胆囊壁增厚,以及清晰的显示胆囊的壁上缺损。在高度怀疑胆囊穿孔是直接行剖腹探查或者腹腔镜探查。除了依靠影像学辅助检查,当高度怀疑急性胆囊穿孔,诊断性的腹腔穿刺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4、治疗  手术是彻底治愈胆囊穿孔的唯一途径,不同分型的胆囊穿孔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不同;一般而言,若能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尽可能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若手术不顺利,可中转开腹。I 型胆囊穿孔的首选治疗方法是胆囊切除加脓肿引流(如果存在脓肿)及腹腔冲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目前已经成为治疗胆囊炎的首选手术方式。I 型和Ⅱ型胆囊穿孔手术的原则是解除脓毒症、控制腹腔内的感染,要快速的清除腹腔内胆汁和脓性分泌物,彻底清洗腹腔,仔细寻找穿孔部位,小心胆石从胆囊破口掉入腹腔,胆囊颈部嵌顿的结石要妥善处理,目的是防止胆囊管内的结石掉进胆总管。胆囊穿孔合并肝内病变可能导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困难,转化为开放性胆囊切除术的概率较高,也可先行经皮穿刺引流(可以是超声引导或者介入引导)。慢性胆囊穿孔的患者若瘘管长、炎症较轻的患者,腹腔镜手术是可靠的,若 炎症较重,瘘管难以寻找、胆管远端闭合、甚至是胆管腔的闭合,采取开腹手术比较合适。  综上所述,胆囊穿孔病因复杂多变,病程长短的差别可以分成不同类型的穿孔。不同分型的胆囊穿孔在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治疗条件改善,尤其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推广,在胆囊病变的早期就予以切除,从根本上杜绝了胆囊穿孔发生的可能;另外,PTGD 对存在手术禁忌症的患者提供了除手术外的另一个选择, PTGD 的施行降低了胆囊内的压力,同样杜绝了胆囊穿孔的发生,降低急性胆囊炎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概率。   提高胆囊穿孔的诊断率,可以从这几点注意:1.全面详细的采集病史,警惕有胆囊结石病史的患者突发急性腹痛,尤其是同时存在腹部移动性浊音、腹膜刺激征、高热的患者,特别注意是否存在胆囊穿孔;2.对同时存在胆汁淤积以及细菌感染同时存在的患者(如胰腺炎患者)提高警惕;3.重视疼痛的突然出现和突然消失,因为急性胆囊穿孔前胆囊内高压,穿孔后胆囊内压力减小,右腹部的反而减轻;4.诊断性腹腔穿刺提示胆汁样腹水对胆囊穿孔具有极强的指向性,但是仍然要同上消化道穿孔相互鉴别。     本文选自:杜青,41 例胆囊穿孔的急腹症特征性表现及临床分析。

赵刚 2020-05-30阅读量1.0万

也谈谈生殖道衣原体感染

病请描述:作者: 赖伟红  医学博士,临床信息学管理硕士,副研究员  人们总是把衣原体和支原体相提并论,误以为衣原体和支原体是同等重要的性病病原体。其实,衣原体和支原体的致病性有显著的不同,在性传播中的意义也有极大的差异。现已明确,生殖道衣原体感染是一种性病,但是,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是否为性病尚无定论。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经典的性病(如淋病和梅毒等)稳定发病或发病率下降的情况下,生殖道衣原体感染的发病率居各种性病的首位。我国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发病率迅上升很快,成为了最常见的性病之一。然而,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如何治疗和预防这种疾病呢?这成为许多人关心和困惑的问题。这里重点讨论这种疾病的病原体、危害性、传染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一、什么是衣原体,它有什么特性?  衣原体是一类比细菌还小的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包括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和新反刍衣原体,其中只有沙眼衣原体可引起生殖道感染。人类沙眼衣原体包括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变型(L型,含L1、L2和L3等3个血清型)和沙眼变型(含A、B、Ba、C、D、E、F、G、H、I、J、K等12个血清型)。A,B,Ba和C型主要引起沙眼,但它们偶尔也可从生殖道中分离到。D~K型主要感染泌尿生殖道,其中以D、E和F型感染最为常见。  衣原体只能在细胞内寄生,其生殖繁殖要依赖宿主细胞提供能量。衣原体的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即原体期和始体期。原体呈球形,直径0.35μm,代谢迟缓,并具有一层保护性细胞壁,使其能在细胞外存活。始体稍大,直径约1μm,代谢活跃,繁殖旺盛,但无细胞壁,仅见于细胞内。原体具有感染性,它能吸附于粘膜上皮细胞的表面,并进入细胞内。A~K血清型侵犯粘膜上皮细胞,L型则可侵犯粘膜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二、沙眼衣原体感染有什么危害性?  沙眼衣原体引起的疾病范围广泛,可累及眼、泌尿生殖道和其他脏器。在女性,引起的疾病包括有症状和无症状的宫颈炎、急性输卵管炎,并可继发不育。在男性,引起的疾病包括有症状和无症状的尿道炎和急性附睾炎。男女两性均可发生衣原体性直肠炎。生殖道衣原体感染还可引发的反应性关节炎。而L型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可表现为无痛性生殖器溃疡,亦能发展为淋巴结炎及生殖道-肛门直肠综合征。沙眼衣原体也可导致母婴传播,引起胎儿和新生儿感染,影响优生优育。沙眼衣原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可引起早产、低出生体重和胎膜早破,还可能导致自然流产;而经产道传播给新生儿,则可引起新生儿眼炎及新生儿肺炎。  在非淋菌性尿道炎病例中,约有一半以上由沙眼衣原体引起。在很多国家,淋病的发病数逐渐下降,而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发病数逐年上升。我国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也已经成为危害性很大的公共健康问题。三、沙眼衣原体通过什么途径传染?  传染源是有症状或无症状的感染者。在成人中,生殖道衣原体感染的传染途径通常是性接触。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可持续相当长时间,有的可达数年。因此,有时可在感染后很长时间才突然出现症状。在儿童中,生殖道衣原体感染的传染途径较复杂,可能存在间接接触传播、经母亲感染的产道时传染和性虐待造成。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多性伴、既往有性病史和现在患有其它性病。性病患者、卖淫妇女及嫖客是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高危人群。在卖淫妇女中,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率可高达20%以上。四、生殖道衣原体感染有哪些临床表现?  男性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包括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病后尿道炎、附睾炎、前列腺炎、反应性关节炎、直肠炎,也可无症状。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潜伏期为1~3周,临床表现为尿道粘液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并有尿痛、尿道不适等症状,也可无临床症状而仅出现不易解释的脓尿,其症状的消失与尿道衣原体的清除直接相关。淋病后尿道炎发生在淋菌性尿道炎之后,约15%~35%的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合并衣原体感染,当只给予抗淋病药物(这些药物对衣原体无效),患者在短暂的好转后,仍持续有症状。如未治疗或治疗不当,男性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可进一步引起附睾炎,表现为附睾部位疼痛,触诊附睾肿大,有触痛,甚至出现阴囊表面的皮肤红肿。由于前列腺与附睾相通,沙眼衣原体也可能引起急性前列腺炎,但这只是推测性的,尚未得到证实。反应性关节炎是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重要合并症之一,常发生在尿道炎出现后1~4周。关节炎常为非对称性,累及下肢大关节及骶关节等。直肠炎多发生在男性同性恋者中,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有直肠疼痛、出血、腹泻及粘液性分泌物。沙眼衣原体的无症状感染相当常见,无症状感染者可能比有症状者更多。  女性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包括宫颈炎、尿道炎、盆腔炎等,但多数无症状。宫颈炎可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异常、非月经期或性交后出血,体检可发现宫颈接触性出血(“脆性增加”)、宫颈管脓性分泌物、宫颈红肿,这种情况称为“粘液脓性宫颈炎”。尿道炎与急性细菌性膀胱炎的症状相类似,如排尿困难、尿频、尿急,也称之为“急性尿道综合征”。女性衣原体宫颈感染如不治疗,至少20%~40%可上行感染至子宫附件,引起盆腔炎(主要表现为下腹痛、性交痛),行阴道冲洗可增加上行感染的危险性。盆腔炎的远期后果包括不育症、异位妊娠和慢性盆腔痛。五、如何诊断生殖道衣原体感染?  生殖道衣原体感染的诊断需要依靠性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化验检查结果。当有典型的尿道炎、宫颈炎症状时,诊断不难。但由于无症状感染多见,化验检查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化验可以确定病因,从而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并有助于对病人的性伴作治疗以防止进一步传播,还可发现无症状感染者,有助于消除传染源,在女病人中检查并治疗衣原体感染将能防止异位妊娠或不育的发生。  诊断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化验检查方法包括标本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衣原体培养法、衣原体抗原检测、核酸检测。涂片检查是一种简便、价廉的诊断方法,可用于新生儿眼结膜刮片的检查,但它不适宜用于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诊断,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它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极低。衣原体培养是目前检测沙眼衣原体感染最为敏感和特异的方法,敏感性为70%~95%,可用作确证试验和治疗后的判愈试验,但实验室条件要求高,价格昂贵。抗原检测法诊断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敏感性为70%~90%,特异性为83%~99%,快速,价廉,操作简便,但对于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核酸检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敏感性高于培养法,特异性可达99%~100%。此外,在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沙眼衣原体性附睾炎、输卵管炎时,检测血清抗体水平有助于诊断。六、怎样治疗生殖道衣原体感染?  生殖道衣原体感染的治疗原则是: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②及时、足量、规则治疗;③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④同时治疗性伴。对于成人和青少年患者,可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四环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琥乙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和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等药物治疗,疗程为1~2周。对于妊娠期患者,可使用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阿齐霉素治疗,疗程为1~2周。孕妇禁用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这些药物治疗生殖道衣原体感染的治愈率多在90%以上。此外,在治疗时可用中药作为辅助治疗,以提高疗效,但尚无特效的中药。  当治疗结束后,病人的自觉症状消失,检查男性病人无尿道分泌物,尿沉渣无白细胞,女性病人宫颈粘液脓性分泌物消失,则可认为临床治愈。在判断是否痊愈时,一般不作病原体检查。生殖道衣原体感染经及时正规治疗后,多能治愈,无任何后遗症。如病人经正规治疗但症状持续存在,或症状消失后又出现,最可能的原因是其性伴未经治疗,发生再感染,或是存在引起尿道炎或宫颈炎的其他原因或病原体(真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应到医院复诊以查明原因。要强调的是,治疗性伴是治疗衣原体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性伴进行治疗可降低衣原体感染的复发率。此外,国内的沙眼衣原体尚未出现对抗生素的明显耐药性,因此病人在接受治疗时,不必担心衣原体耐药的问题。七、如何预防生殖道衣原体感染?  预防衣原体感染的根本措施在于提倡安全性行为(包括安全套的使用),杜绝非婚性接触,洁身自好。病人在患病期间不从事可能扩散疾病的职业,如保育员、护理及浴室工作等。在医院及托儿所等处,如发现工作人员患病及入托幼儿有外阴阴道炎,要注意观察。为防止间接传染应分开使用体温表,对浴室、毛巾及床单等应进行消毒。  为预防性伴间相互感染,性伴任何一方染有本病未彻底治愈之前,应避免性生活,若有性生活则必须使用安全套,并应严格分开使用毛巾、脸盆、床单等可致传染的物品;污染物可煮沸消毒或使用消毒剂。  避孕措施可改变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传播和并发症的发生。不使用任何避孕方法或使用安全期避孕法对感染不起任何保护作用。使用屏障避孕法(如安全套),如方法正确且坚持使用,可使衣原体感染率降低一半以上。阴道隔膜加杀精剂也可起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口服避孕药可能增加了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易感性。因此使用安全套等屏障式避孕措施是预防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有效方法。  在体外,衣原体的生存能力差,衣原体对热敏感,其传染性在60℃ 10分钟完全丧失,在37℃ 48小时内即显著下降,在4℃仅能良好存活约24小时。在室温下,乙醚30分钟、0.1%福尔马林24小时以内、0.5%石炭酸24小时以内,均可完全灭活衣原体。因此,煮沸或使用化学消毒剂很容易将沙眼衣原体杀灭。此外,许多市售的消毒剂(包括洗液和喷雾剂)也能有效杀灭体外的沙眼衣原体。  总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可引起尿道炎、宫颈炎等多种临床表现,导致不育症、异位妊娠等后果,并可通过母婴传播而影响优生优育。同时,这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很好,而且个人预防也并不困难。

赖伟红 2020-05-15阅读量1.6万

精囊炎

病请描述:精囊炎常与前列腺炎同时发生,多由于逆行感染所致。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大肠桿菌,分为急性和慢性精囊炎两类。 1.病因 精囊炎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三种: (1)上行感染 即细菌经尿道,射精管上行蔓延至精囊所致。 (2)淋巴感染 即泌尿生殖道或肠道的炎症等通过,淋巴途径使精囊受感染。 (3)血行感染 即身体其他部位,某一感染病灶的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至精囊处,由于精囊在解剖上有许多黏膜皱襞及曲折,因此分泌物易淤积,导致引流不畅,如果急性期炎症未彻底控制,则易于转为慢性精囊炎。 2.临床表现 精囊炎是男性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以血精为主要临床表现,但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个体差异大,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1)疼痛 急性者可见下腹疼痛,并牵涉到会阴和两侧腹股沟。慢性者则可出现耻骨上区隐痛,并伴会阴部不适。疼痛症状在射精时明显加剧。 (2)尿频、尿急、尿痛 急性者尿急、尿痛症状明显,并可见排尿困难。慢性者以尿频、尿急,并伴排尿不适、有灼热感为明显。 (3)血精 表现为射精时排出血精,精液呈粉红色或红色或带血块。急性者血精现象更明显。 (4)其他症状 可有发热、恶寒、寒战,此为急性精囊炎所见的全身症状。血尿,也是急性精囊炎的表现之一。而射精疼痛,性欲低下、遗精、早泄为慢性者所见。 3.检查 (1)精液常规检查 大量红细胞、白细胞精液培养可发现致病病原体典型症状。射精时排出血精,精液呈粉红色、红色或带有血块,可伴有性欲减退、遗精、早泄或射精疼痛,在射精的瞬间最为明显。慢性精囊炎时可持续较长时间;而急性精囊炎时如邻近的器官伴发感染,可引起腹痛。 (2)精囊造影 (3)超声波检查 (4)CT和磁共振(MRI)扫描 精道造影术多在全麻或阴囊探查时进行,虽成功率高,但对输精管损伤大,不能反复使用,有造成不育的可能,故难以广泛应用。 (5)辅助检查 精液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精液细菌培养为阳性。血常规检查,急性者可见血中白细胞数明显增加。精囊炎患者做肛门指诊时可触及肿大的精囊,并伴有触痛。也可在下腹部、会阴部及耻骨上区轻度压痛。 4.诊断 根据急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症状,有血精史;直肠检查时精囊肿大,有波动和压痛;精液常规检查可见多量红细胞;精液细胞学检查以排除肿瘤及结核;精囊造影便可明确诊断。 5.治疗 精囊并不是贮存精液的器官,而是男性生殖器的附属腺体。为一对长椭圆形的囊状器官。位于膀胱底的后方,输精管壶腹的外侧。形状为上宽下窄,前后稍扁,表面凹凸不平,上端游离,较膨大为精囊底,下端细直,为其排泄管。因为精囊的结构特点,发生炎症后,引流不畅,细菌侵入后易祸根常留,很难彻底治愈。为了防止精囊炎迁延不愈,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精囊炎,都应彻底治疗。 (1)选用恰当的抗生素  急性精囊炎应治疗到症状完全消失后,再继续用药1~2周;慢性精囊炎则需继续用药4周以上,以巩固疗效。据我们的经验,头孢二代的西力欣及喹诺酮类的奥复兴静脉应用效果较好。 (2)局部治疗  黄连素离子透入,大便后用1‰黄连素20毫升灌肠,用此药浸湿纱布垫置于会阴部,并连接在直流电理疗器的阳极上,阴极敷于耻骨上,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每10次一个疗程。温水坐浴(水温42℃)及会阴部热敷,以改善局部血运,助炎症消退。避免坐时间过长,以防盆腔充血。 (3)卧床休息  给予通便药物保持大便通畅。 (4)避免过多房事  以减少性器官充血程度。慢性精囊炎的患者可定期(每周1~2次)作精囊前列腺按摩。一为增进前列腺及精囊血运,二为促进炎性物质排出。 (5)生活规律化  劳逸结合,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6)作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消除患者的顾虑,尤其是血精患者的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7)对于血精治疗  尚可用己烯雌酚加强地松口服,连服2~3周,多能使血精停止。

吴玉伟 2020-04-18阅读量1.0万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病请描述: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是引起肾积水的一种常见的尿路梗阻性疾病。是儿童腹部肿块或肾积水常见的病因,左侧多见。 1.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诊断 缺乏泌尿系统的特异症状,许多患者是健康体格检查时被发现的,还有些患儿是在跌倒碰撞后出现血尿或肾破裂时才被发现。通过现代影像学检查,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除确诊外,还应了解病变是一侧还是两侧,有无其他并发症,如感染、结石、肿瘤等,并应同时估计两侧肾脏的功能状态,以便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2.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治疗 主要目的是解除梗阻、保护患肾功能。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开放性手术和腔内手术两大类。前者主要有离断性肾盂成形术(Anderson-Hynes术),Y-V成形术(Foley术)和肾盂瓣肾盂成形术(Culp术)等;而后者则包括腹腔镜肾盂成形术、经皮肾穿刺肾盂内切开术(Percutaneous renoparacentetic pyelotomy)和输尿管镜肾盂内切开术(ureteroscopepyelotomy)、气囊扩张术(balIon diIation)等。具体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原因、长度,肾实质的厚度,肾盂扩张的程度、是否合并其他畸形因素以及是否具备腔内手术条件等情况来决定。对伴有轻微肾积水,肾盏无明显扩张者,暂无需手术,只需控制或预防感染发生,并定期随访观察。如果一味地采用手术治疗,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如吻合口局部瘢痕狭窄,继发感染等,效果反而不好。选择手术治疗的指征是:临床症状明显,梗阻极为清楚,患肾功能有所损害,并发结石、感染、高血压等。选择患肾切除的手术应慎之又慎,只有在肾皮质厚度<2mm,发射体层成像(ECT)分肾功能检查提示患肾功能小于总肾功能的1/10,而对侧肾功能又正常者方可考虑。 (1)开放性肾盂输尿管成形术: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治疗方法大多为离断性肾盂成形术。由于该手术能切除病变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以及多余的肾盂壁,建立漏斗状肾盂和输尿管连接,恢复肌源性的蠕动,且疗效显著,手术成功率高达85%~90%。因此,被誉为是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治疗的“金标准”。而其他类型的开放手术如Y-V成形术和肾盂瓣肾盂成形术等,则已较少被采用。 (2)腔内肾盂输尿管成形术 随着腔内手术器械和手术方法的改进,腔内手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成功率已逐渐接近开放手术。腔内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有望成为治疗成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首选方法,尤其适合于体弱不能耐受开放手术者。常见的腔内手术有腹腔镜肾盂成形术、经皮肾穿刺肾盂内切开术和输尿管镜肾盂内切开术等。但术前明确狭窄段长度超过2cm或有异位血管者不宜行腔镜下的肾盂内切开术。 (3)腹腔镜肾盂裁剪成形术: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是1993年起开展的一项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新技术。可采用经腹途径或经腹膜外途径;镜下操作方法与开放手术基本相同。在腹腔镜下能准确地切除多余的肾盂壁,完成肾盂下部与输尿管的吻合,并能处理横跨的迷走血管以及行肾固定术等;手术成功率高达97%。尤其对内腔镜肾盂内切开术失败的患者更为适合。 (4)经皮肾穿刺肾盂内切开术:又称顺行腔内肾盂内切开术。操作方法为,经膀胱镜逆行插入导丝到肾盂,然后在X线监视或B超引导下行经皮肾穿刺造瘘,通过造瘘口置入经皮肾镜,直视下找到肾盂输尿管开口。在导丝引导下,用冷刀、电刀或钬激光等器械在输尿管后外侧壁上纵形切开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段全层,直至见到脂肪组织。术后沿导丝顺行放入双J管至膀胱,同时留置肾造瘘管。肾造瘘管一般于术后1~3天拔除,而双J管则需留置3~8周。 (5)输尿管镜肾盂内切开术:又称为逆行腔内肾盂内切开术。操作方法为,经尿道插入输尿管镜,再通过输尿管口上行至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处。在直视下用冷刀、电刀或钬激光等器械于输尿管外侧壁纵形切开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段全层,直至见到脂肪组织。术后输尿管内放置双J管内引流3~8周。在行输尿管镜肾盂内切开术时,还可行腔内影像学检查以判定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解剖情况,例如迷走血管横跨及输尿管高位连接等,以指导腔内准确切开,减少损伤邻近血管的危险。 (6)气囊扩张术:多在顺行或逆行腔内肾盂内切开术的同时进行操作。经皮肾穿刺途径或经输尿管镜向管腔内插入导丝并留置,在X线定位下,沿导丝将不透X线标记的气囊导管插至狭窄段,注入造影剂使气囊膨胀,扩张狭窄段并维持大约3min;拔出气囊导管,常规放置双J管。 3.术后疗效判断  试验表明,肾盂输尿管吻合后平滑肌细胞间互相沟通即细胞桥的重新建立需在术后4~6周才能完成。因此,肾盂成形术后疗效至少应在6周以后才能判断手术的成功或失败。一般说来,肾盂成形术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临床症状如腰胀、腹痛、肿块、发热等消失,即可认为治愈。至于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扩张的肾盂、肾盏未明显缩小,多属正常现象;慢性梗阻性肾积水行肾盂成形术后,肾盂、肾盏的扩张虽有所好转,但难以完全消失。因此,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要盲目决定采取第2次手术治疗。总之,一定要根据临床症状的变化以及定期的尿路造影检查或压力-流速试验来进一步判断。如无腰胀、腹痛、肿块、发热等症状出现,且反复排泄性尿路造影检查均显示引流通畅,肾盂肾盏扩张未加重,即可确认为手术成功。必要时,可行利尿肾图检查来判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通过情况。

吴玉伟 2020-03-06阅读量1.0万

肛门坠胀中医辩证治疗八法

病请描述:肛门坠胀一症,病位虽然局限于肛门直肠部,但也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其病因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失眠房劳,致使阴阳失调,脏腑亏损,气血不和,经络阻滞,瘀血浊气下注而出现本症。1调和脾胃,升清降浊此法用于脾胃失调证。脾胃主中州,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运化水谷,脾气以升为健,胃主受纳水谷,胃气以降为和,如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谷精微不布,清浊不分,下注于肠,致使水湿痰饮内滞肠道,损伤肠络而发肛门坠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张景岳云:“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所以脾胃失调,是其主要病机。伴见:腹痛、腹泻,泻而不爽,矢气便溏或便意频数,泻下物酸腐臭秽,质多糊状,混有黏液脓血,小便混浊如米泔,纳呆胸闷,嗳气酸腐,食入益甚,面色萎黄,头目眩晕,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腻或白,脉弱或滑。治宜调和脾胃,升清降浊。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黄芪50g,党参、茯苓、白术、鸡血藤、神曲、山楂、扁豆各15g,半夏12g,砂仁、木香、陈皮、甘草各6g,大枣10g,仙鹤草30g。2疏肝理气,解郁益肠此法用于肝郁脾虚证。由于肝之疏泄,参与运化、吸收食物。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可致气血淤滞,或横克脾土,脾失健运,水湿痰饮阻滞肠道,气血郁滞发病。伴见:腹痛、泻而不畅,泻后痛减,便出稀粪或黏液,肠鸣矢气多,胸胁胀窜痛,喜太息,病情常因精神因素而变化。舌苔薄白,脉象弦或弦细。治宜疏肝理气,解郁益肠。方选四逆散合痛泻要方加减。药物组成:黄芪50g,白芍30g,白术、党参各15g,木香、元胡各12g,柴胡、枳壳各10g,陈皮、防风、黄连、甘草各6g。若肝火偏旺者加乌梅10g,秦皮12g。便中红色黏液多者加槐花炭、白头翁;若便中以白色为主者加芡实、石榴皮;便中有泡沫者加荆芥、防风。3补肾益脾,固本除胀此法用于脾肾两虚证。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主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之说,它们在生理上是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病理亦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命门火衰,则脾土失于温煦;脾虚日久可致肾虚;脾肾阳气虚衰,寒从内生,水湿痰饮不化,下注凝结肠道,阴寒内盛,气血凝滞,肠络损伤而发肛门坠胀。伴见: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便中夹有黏液,或完谷不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面色白,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腰膝酸软,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或腻,脉沉细无力。方选四神丸合真人养脏汤加减。药物组成:山药、黄芪各30g,党参、莲子、白术、芡实、白芍、补骨脂各15g,炙甘草、木香各6g,吴茱萸3g,此证当四诊合参,审视其有无阳衰证候及程度,勿单以五更泻必属肾阳虚而妄予温补。阳虚甚者加附子、炮姜;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食少者加砂仁、炒谷麦芽。4清热利湿,疏导胃肠此法用于肠胃湿热症。由于水湿痰饮积滞胃肠,郁而化热,形成湿热毒邪,下注肠道而致肛门坠胀。伴见:腹泻,粪中夹黏液脓血,里急后重,下腹痛胀,或胃脘灼痛。或肛门灼痛,或消瘦倦怠,口臭,口渴,口苦咽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清热利湿之法。用清肠导滞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蒲公英30g,白芍30g,白头翁、紫花地丁、败酱草、黄芩各15g,桂枝9g,当归12g,甘草12g。5清心泻火,凉血除胀此法用于心火下移肠道证。由于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二者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在病理方面,若心火旺盛,可移热于小肠,小肠与大肠相连,大肠接受小肠泌别清浊后的食物,小肠有热必泻于大肠,损伤肠络而发肛门坠胀。症见:心胸烦热,夜不成眠,面赤口渴,口舌生疮,腹痛泄泻,粪臭色黄褐或便中夹鲜血,黏液赤白色。或便干结,夹羊粪状结块,尿赤,尿道痛。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心泻火,凉血除胀。方选泻心汤合导赤散加减。药物组成:黄连、大黄炭、木通、甘草各6g,生地20g,玄参、赤芍、丹参、丹皮、穿心莲、凤尾草各15g,竹叶、车前子各10g。失眠者加酸枣仁、合欢、远志;惊悸者加磁石、小麦、大枣。6益气养肺,化滞除胀此法用于肺失宣降,功能失调之证。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的运行。《医学实在易》说:“气通于肺,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肺与大肠通过经脉互为络属而成表里关系,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肺失宣发肃降,则每殃及肠腑使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出现泄泻或便秘。肺气虚则宣发肃降功能失调,以致肠道气滞血瘀,水湿痰饮停滞,大肠失养而发肛门坠胀。症见:腹痛、腹胀,胸腹闷胀,大便稀溏,夹白色粘团状如鱼脑,觉便物有冰凉感,腹中有气攻撑,欲得矢气而不能,努责亦不得出。自汗,畏风,咳嗽咯痰,易于感冒,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虚。阴虚者症见:便溏,便结交替,便中夹鲜血黏液,干咳无痰,少痰而粘,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鼻咽干燥,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益气养肺,化痰除湿,活血通络法。方选补中益气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30g,党参、白术、茯苓各15g,当归、白芍、赤芍、桂枝各12g,三七粉12g(吞服),柴胡、陈皮、甘草、诃子各6g,升麻、乌梅、五倍子各3g。寒盛者加炮姜、灶心土、艾叶。若阴虚者,清燥救肺汤加减。便中出血多者,加侧柏叶。7补益肝肾,润肠通便此法用于肝肾阴虚证。由于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主二便,精血同属,肝肾同源,肾精有滋养大肠的作用。若便血,泄泻耗伤精血,或久病及肾,损耗肾中精血,致使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大肠失于滋润,而肛门坠胀。症见:大便硬结如羊粪,时时欲便,但通而不畅,便间夹有少量黏液赤红,腹痛隐隐,反复发作数年未愈。腰痛绵绵,形体消瘦。低热乏力,头昏耳鸣,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妇女可伴月经量少。闭经,阴道干燥。舌红少苔或淡嫩少苔,脉弦细数。治宜滋补肝肾,润肠通便。方选左归丸加减:熟地、制首乌各30g,枸杞、山药、鹿胶、龟胶、菟丝子各15g,女贞子、旱莲草各20g,续断15g,牛膝10g,黄柏各10g。阳虚者去黄柏,可加附子、肉桂。8活血化瘀,温阳通便此法用于肠道瘀阻证。由于水湿痰饮热邪积滞肠道,气机不畅,日久气滞血瘀,损伤肠络必成瘀血证。症见:腹痛多在左下腹,固定不移,有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物或包块,腹满,或有粪便,或夹便血,色紫暗。舌质紫暗或瘀斑,脉沉涩。镜检:肠黏膜粗糙呈颗粒状或黏膜萎缩,或有炎**肉形成,严重者晚期可出现肠管缩短、僵硬,结肠袋消失,肠血络黯滞,少泽。本型常见于后期,可并发癌变等病。治宜活血化瘀,温阳通便。方选少腹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当归、赤芍、蒲黄、五灵脂各15g,黄芪50g,三七粉12g(吞服),川芎、没药、肉桂、干姜、延胡、茴香各6g。若便血多者加地榆、侧柏叶。

陆杰 2018-06-03阅读量2.7万

磁共振(MRCP)辨别胆囊切...

病请描述: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炎和胆囊结石效果良好,但临床上有少部分患者术后仍有或新出现反复发作的右上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症状,临床上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其病因颇为复杂。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作为一种无创性胰胆管成像技术,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胰胆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本文分析89例胆囊术后综合征的MRI检查资料,探讨MRCP对胆囊术后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89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原因分析 原因                            病例数(百分比) 胆管结石                        43(48%) 残留胆囊、胆囊管残端            29(32%) 胆胰癌肿                        7(7.9%) 缩窄性乳头炎                    21(23.6)合并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7(7.9%)合并 胆管损伤                        2(2.2%) 胆总管囊肿                      3(3.4%) 胆源性胰腺炎                    6(6.7%) 胆总管十二指肠漏                1(1.1%) 胆胰管汇合畸形                  1(1.1%) 胰腺分裂                        1(1.1%) 讨论: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主要发病原因有术前漏诊胆总管结石或胆囊管过长、伴或不伴残留结石、Oddi括约肌狭窄、术中胆管损伤、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其它系统疾患如右肾肿瘤、右输尿管结石、消化性溃疡、胰腺炎或肠激惹综合征等,有时可无明显影像学异常改变,仅由胆道功能紊乱引起。本组结果提示MRCP对胆囊切除术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具有定位确切、定性可信度高的优点。胆囊术后综合征的几个常见原因及MRCP表现如下。 1.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尤其是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是胆囊术后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由于胆囊结石大多轮廓光滑,活动度大,加上术中的牵拉挤压,可导致一些细小结石滑入胆总管内,造成继发性结石,此时若单纯行胆囊切除术,术后即可引起本病。对胆总管下段结石,B超或CT检查因受肠腔气体或结石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其定性准确率较低;胆总管结石MRCP表现为胆总管内单发或多发类圆形充盈缺损,常伴有胆总管轻度扩张,肝内胆管一般无扩张。 2.残留胆囊及胆囊管残端过长     残留胆囊多系急性胆囊炎行急诊手术时,因局部充血水肿明显,解剖结构不清,胆囊剥离困难,而致胆囊切除不全所致。胆囊管残端超过1cm即为过长,常因胆囊管变异或术中结构不清,术中怕误伤胆总管而处理不当所致。残留胆囊和胆囊管残端过长常是慢性感染的起源病灶,有时可形成结石或肿瘤,导致胆囊术后腹痛等症状反复发作,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症状。 3.缩窄性乳头炎     缩窄性乳头炎是指发生在十二指肠乳头部的炎性病变,是胆囊术后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常与胆石有关。缩窄性乳头炎在B超、CT和MRCP等检查中均表现为胆总管扩张,但不能直接了解乳头情况,而ERCP对此具有优势,不但可显示胆总管扩张,同时在内镜下可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有无狭窄,并可进行内镜下乳头切开术。 4.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消化道常见病,大部分无临床症状而易被忽视。当合并憩室炎时,可出现腹痛或引起乳头肌功能紊乱或憩室直接压迫胆胰管末端引起胆汁淤滞、胆结石等胆胰系统症状,可导致临床误诊为胆囊炎、胆结石而行胆囊切除术,忽视了对乳头旁憩室的处理,使得患者术后症状仍然存在。部分病例在胆囊切除、胆管探查术后T管造影时才发现乳头旁憩室。现已基本明确乳头旁憩室与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复发结石而不是继发结石密切相关。MRCP检查除了清晰显示胆胰管系统有无病变外,还可显示乳头旁憩室的形态、大小及其与胆总管末端之间的解剖关系,对乳头旁憩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5.胆管损伤 胆道损伤是胆囊切除术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本文所指损伤多为手术缝扎或部分结扎或灼伤肝外胆管。本病虽然少见,但如未及时明确诊断并处理,往往危及生命。胆道损伤原因复杂,其中胆道解剖变异是一重要原因。胆道损伤的MRCP表现为胆管局限性狭窄或闭塞,其近端胆管极度扩张。 6.胆源性胰腺炎     胆道与胰腺是毗邻器官,有着共同的排泄通道,两者的病变可互相影响,临床上常难以鉴别,若术前只重视胆道疾病而忽视胰腺疾病时,易造成遗漏。胆囊术后MRCP检查可清晰显示胆胰管情况,同时也可显示胰腺炎的MRI征象。 7.胆道功能紊乱 可由植物神经或消化道激素的调节功能失调所致,也可发生在胆囊手术后。一般在胆囊切除后,Oddi括约肌代偿性松弛扩张,若不能代偿,则出现本病。只有排除器质性病变后才能考虑本病。 综上所述,胆囊术后综合征病因多而复杂,包括术前合并、手术因素甚至为功能性原因。 本文选自:杨小庆等,放射学实践。

赵刚 2018-05-04阅读量1.1万

子宫肌瘤

病请描述:子宫肌瘤是一个常见妇科疾病,发病率约50%,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女性性激素、遗传有关。雌孕激素可刺激肌瘤生长,是妊娠期肌瘤增长快的主要原因。子宫像一幢房子,按肌瘤与墙壁的关系,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肌壁间肌瘤:即肌瘤位于墙壁间。2.浆膜下肌瘤:即肌瘤向外墙生长。3.粘膜下肌瘤:即肌瘤房间内生长。子宫肌瘤引起的症状主要包括:月经量多,可继发贫血;压迫症状,可出现尿频尿急,或排便困难等等;下腹痛等;那么什么样的肌瘤需要手术治疗?1、子宫肌瘤引起月经量多继发贫血或较大的肌瘤尤其压迫致尿频便秘等。2、怀疑恶性可能。3、计划备孕但可能影响受孕,增加妊娠期风险或试孕失败考虑肌瘤引起可能。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开腹或腹腔镜剥肌瘤,当然因每个人的年龄、肌瘤大小部位性质等不同治疗方案也会不同,具体方案妇科医生会根据您的情况给出最佳建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妊娠期子宫肌瘤一般无论大小只要不影响继续妊娠不考虑手术,但须密切监测子宫肌瘤增长速度,有时出现红色变性可引起腹痛发热,甚至导致流产,须立即就医治疗。总之发现子宫肌瘤不需紧张,多数不需治疗,但需监测。最终治疗方案就交给我们医生吧。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

何拉曼 2018-03-29阅读量1.2万

妊娠期胆道疾病的特点

病请描述:妊娠期之胆道疾病无论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等方面除具有普通胆道疾病的一般特点外,尚具有与妊娠有关的某些特点。现就妊娠期胆石症、急性胆囊炎、胆总管囊肿等有关疾病研究的某些进展进行介绍。 妊娠是胆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妊娠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引起胆汁淤积。在妊娠初、中3月,由于雌激素对胆道脂类分泌的影响,造成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同时,妊娠期孕激素的增加使胆囊动力和排空能力减弱。二者的综合作用导致妊娠期胆石症发病率增加。 1、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的症状,妊娠与非妊娠患者相似,并且通常由胆管阻塞引起。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开始表现为上腹或右上腹痛,随后可能放射至背,右肩岬部或右肩部。胆绞痛常突然发生,并可能持续10余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并常伴有恶心和呕吐。急性胆囊炎通常具有右上腹压痛、发热和心动过速等。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增加,血清淀粉酶、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水平升高。如无胆总管阻塞,黄疽不常见。 妊娠期和产后胆石症自身的特点为:妊娠期胆石症通常无症状,有症状者大约只占30%,而且产后胆结石有很高的自发清除率,产后第1个月胆囊结石自发清除率约占50%。鉴于此,对这些患者的胆绞痛和小结石应先用熊去氧胆酸治疗,手术应尽可能延期进行。由于在妊娠的初、末3月,患者分别具有自发性流产和早产的最大危险性,因而对该妊娠期急性胆囊炎进行内科治疗优于手术治疗。内科治疗包括静脉补液、鼻胃管引流、止痛和对具有感染或脓毒血症者应用抗生素等。如果胆石症并发胆管炎或胰腺炎,在对胎儿进行适当X线防护的情况下,实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括约肌切开术是安全的。手术治疗只适用于那些疾病反复发作,脓毒血症或具有多种并发症的患者。目前研究证实,与内科治疗组相比,在妊娠中3月实行手术治疗是安全的,而且预后更好。目前的推荐治疗是妊娠初3月行内科治疗,妊娠中3月选择性或主要进行手术治疗,妊娠末3月行内科治疗,随后于产后行手术治疗。     2、胆总管结石     妊娠期胆总管结石发病率不详,大约占妊娠期黄疽的7%。由于胆总管结石易并发胆管炎和胰腺炎,因而母亲和胎儿的病死率明显增加。对非妊娠患者来说,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和胰腺炎己被普遍接受。但是,由于人们对胎儿暴露于X线所具有的担心,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但由于技术的不断改进,比如对孕妇的下腹部进行屏蔽和限制X线透视检查时间等。因而就目前研究结果而言,对孕妇实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取石术和支架置人术均是安全的。     3、胆总管囊肿     胆总管囊肿是胆管树的先天性囊肿,大约75%的患者为妇女,70%的患者在10岁前获诊断。胆总管囊肿的经典三联征为:右上腹痛、黄疽和可扣及的肿块。但是大约只有40%的患者具有上述全部特征。而且在妊娠期肿块很难被触及。至成年时代方获诊断的患者,既往 可能具有不明原因的黄疽或腹痛发作史。该病患者在妊娠期可能发生复发性腹痛和黄疽。孕期子宫增大对胆总管的压迫可进一步加重远端胆总管梗阻。超声波可对囊肿作出诊断。妊娠期胆总管囊肿的处理措施尚无定论,对囊肿应进行超声监测以观察其增大情况。囊肿增大时可行囊肿切除术或进行内科引流以解除压迫。有胆管炎时可用抗生素治疗,同时进行内科引流。胆总管囊肿的确定治疗包括囊肿切除、Roux-en-Y肝空肠吻合术或胆总管空肠吻合术。 本文选自程玉林等,医学综述,第5卷第12期.

赵刚 2018-03-23阅读量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