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结节性甲状腺肿 > 内容

结节性甲状腺肿内容

瑞金新增千张床位! ...

病请描述:瑞金新增千张床位! 费健医生:顺便聊聊你脖子上那只“小蝴蝶”的守护指南(必看) 文章出处: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费健主任医师撰写,结合瑞金医院最新发展动态及专业医学知识。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双栖”专家。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深耕线上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10万人次,致力于提供最专业、易懂、贴心的健康知识。推荐理由: 瑞金医院正在大力拓展,新增超千张床位!这不仅是医院的大事,更是我们老百姓健康保障的升级。费健主任借此契机,用轻松活泼的方式,跟大家聊聊我们脖子上那个重要的“小蝴蝶”——甲状腺,以及如何守护它的健康。内容权威、实用,语言亲切,特别适合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朋友们阅读。 瑞金医院“扩圈”啦!聊聊咱脖子上的“小蝴蝶”与健康未来 大家好,我是费健,瑞金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最近咱们瑞金医院可是有大动作,金山院区、闵行院区、嘉定院区都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或刚升级完,加起来新增床位超过一千张!(金山400张装修中,闵行500张打造研究型医院,嘉定二期新增600张,总床位达1400张!)看到医院不断壮大,能服务更多市民,作为其中一员,我也特别高兴! 这让我想到,医院“扩圈”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大家的健康。今天呢,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跟各位好朋友,尤其是姐妹们(我知道你们更关注细节!),聊聊我们身体里一个特别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小零件”——甲状腺。它呀,就安安静静地待在我们脖子前面,形状像一只展开翅膀的小蝴蝶,虽然个头不大,却是掌管我们身体“能量代谢”的大管家! 为什么甲状腺健康特别值得关注? 简单说,这个小管家要是“闹情绪”(功能异常)或者“长了小疙瘩”(结节),影响可大了!你可能感觉: 莫名的心慌手抖、怕热多汗、吃得多还瘦? (可能是甲亢,管家太勤快了!) 总是没精神、怕冷、浮肿、体重增加? (可能是甲减,管家偷懒了!) 脖子好像有点粗?或者摸到个小包块? (可能是甲状腺结节或肿大) 尤其是甲状腺结节,现在体检发现的特别多!别慌,先听我说,绝大部分结节都是良性的“好邻居”。但正因为发现得多,我们更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它、管理它。 费医生的贴心“护蝶”小课堂: “蝴蝶”的悄悄话:留意这些信号! 脖子变粗或摸到肿块(哪怕不疼) 声音无缘无故嘶哑或改变 吞咽时感觉有点卡,或者呼吸困难(比较少见,通常结节较大时) 前面提到的那些“能量异常”信号:心慌、怕热/怕冷、体重异常变化、情绪大起大落、容易疲劳等。 记住: 很多甲状腺问题早期根本没感觉!定期体检是关键。 体检报告上的“结节”?先深呼吸! 超八成是良性! 就像皮肤上长个痣,大多数结节安分守己,定期观察就好。 看懂B超“关键词”: 医生会看结节的大小、形状(规则不规则)、边界(清不清晰)、内部结构(是实心还是囊性)、有没有钙化(尤其是微钙化)、血流信号等。别自己吓自己,交给专业医生解读。 甲功检查很重要: 抽血查甲状腺功能(TSH, FT3, FT4等),看你的“小管家”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如果医生说“需要干预”,有哪些选择? 密切观察: 对于小的、低风险的良性结节,定期复查B超和甲功是最好的策略。 药物治疗: 主要用于调节甲状腺功能(如甲亢、甲减),对缩小结节效果有限。 传统外科手术: 适用于较大的良性结节压迫气管/食管、怀疑或确诊为恶性(甲状腺癌)、或者有美容需求。技术成熟,效果确切。我们瑞金医院外科团队在这方面经验非常丰富。 微创消融技术(我的“拿手戏”之一): 对于部分中等大小、良性的、有症状(如颈部不适、压迫感)或影响美观的结节,这是个好选择!就像用一根细针,在超声精准引导下,“点对点”地把结节“加热消除”。创伤小(针眼)、恢复快(通常当天或隔天就能回家)、疤痕几乎看不见,特别适合爱美的朋友。如果是甲状腺微小癌,需要找费医生做专业评估。 选择哪种方式? 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需要医生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结节性质、大小、位置、个人意愿等)综合判断。记住,多和你的医生沟通,了解清楚利弊! 日常如何爱护你的“小蝴蝶”? 均衡饮食: 碘摄入要适量。咱们国家大部分地区吃加碘盐就够了,海带紫菜这类超高碘食物别天天当饭吃。保证优质蛋白、蔬果摄入。 远离辐射: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颈部X光、CT等(必要检查时做好防护)。远离核污染风险区。 管理情绪,保证睡眠: 长期压力大、熬夜可是很多内分泌疾病的“催化剂”,甲状腺也容易受影响。学会放松,睡个好觉! 戒烟限酒: 烟草对甲状腺很不友好。 定期体检: 尤其是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或自己曾经有过问题的朋友,建议每年做一次甲状腺B超和甲功检查。 回到瑞金医院的“大动作”: 看到金山、闵行(那个“生命综合体,健康会客厅”的理念真棒!)、嘉定院区的新进展,特别是嘉定二期优化了妇科、儿科等布局,新增了大量车位,我深切感受到医院在努力让优质的医疗资源离大家更近、就医体验更好。这意味着,未来大家,无论住在上海的哪个区域,需要更专业的甲状腺检查、评估或治疗(无论是观察、用药、传统手术还是微创消融),都能更便捷地获得瑞金医院同质化的高水平医疗服务。这是我们作为医者最希望看到的——守护健康,没有距离。 最后费医生想说: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关注甲状腺,就是关注我们身体的“能量引擎”和“情绪开关”。别忽视脖子上的任何小变化,但也别被“结节”二字吓倒。科学认识、理性对待、定期检查、及时沟通,是应对甲状腺问题的“黄金法则”。我做了30多年外科医生,也做了不少微创消融,深知早发现、早干预的重要性。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大家。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也在线上(全网百万粉丝的平台),随时准备用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如果大家有甲状腺或其他普外科方面的疑问,也欢迎在合规的平台上咨询。祝大家都能拥有健康、有活力的“小蝴蝶”,享受美好生活!  

费健 2025-07-08阅读量119

当甲状腺结节报告&ldquo...

病请描述:当甲状腺结节报告“看不清”,这两项技术让诊断更精准! ——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防癌指南 文章出处 本文基于2024年《医学影像学杂志》与《Ultrasound Med Biol》两项最新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撰写。作者: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甲状腺外科专家)推荐理由:30年临床经验+10万+线上咨询沉淀,用最易懂的方式解读前沿技术,助你避开过度治疗陷阱! 一、为什么你的甲状腺报告总写“意义不明确”? “结节形态可疑,建议随访”——这样的报告是否让你彻夜难眠?别慌!这其实是甲状腺细针穿刺(FNA)的常见困境: 约25%的患者会面临“Bethesda Ⅲ级”诊断(即良恶性难辨); 传统超声像看雾里花,微小钙化、边缘毛刺等特征易误判; 病理医生可能因细胞量不足或形态不典型难以结论。 💡 费主任贴心话:“我曾接诊一位女性患者,3年内做了4次穿刺仍不确定,最终联合新技术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 二、两项“黑科技”让模糊结节现原形 1. 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给结节做“硬度体检” 恶性结节通常比良性结节更“硬”。SWE技术通过超声波测量组织弹性值,就像用手指轻压果冻 vs 石头: 恶性信号:杨氏模量值(Emax)>37.63 kPa(如研究中恶性结节均值56.27kPa); 优势:无创、无辐射,尤其适合<1cm小结节; 注意:峡部结节或伴大钙化时,结果可能偏高需谨慎解读。 2. BRAF V600E基因检测:从DNA揪出癌变“真凶”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约60%~90%存在该突变,堪称“癌变身份证”: 检出突变≈89.7%可能是乳头状癌(研究29例中26例阳性); 优势:仅需穿刺少量组织,精准率超93%; 重大意义:若阳性,通常需手术;若阴性且SWE软,可密切随访! 三、强强联合,诊断效能1+1>2! 最新研究对98例“意义不明结节”进行双技术验证: 关键结论: 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达0.891(越接近1越精准); 可减少不必要手术(如避免将纤维化甲状腺炎误切); 助力微小癌管理(<5mm结节无法穿刺时,SWE可优先评估)。 四、淋巴结是否转移?多模态超声再升级! 针对已确诊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1cm),是否清扫淋巴结是关键难题。新研究揭示: 淋巴结转移高危信号:① 男性患者(转移风险是女性2倍);② 超声造影呈高/等增强(提示血供丰富);③ 结节内微钙化(恶性特征“沙砾样”斑点)。 BRAF基因作用反转:虽对原发癌诊断价值高,但对淋巴结转移预测无显著帮助(p=0.855)。 ✅ 费主任建议:若上述3项中≥2项阳性,建议术中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五、给焦虑的你一份科学应对清单 根据最新证据,我总结出“甲状腺模糊结节三步走”: 先看SWE硬度:若Emax<30kPa且无BRAF突变,6个月随访更安全; 基因检测加码:若报告Bethesda Ⅲ级,加做BRAF检测可减少50%二次穿刺; 微小癌聚焦淋巴结:男性+微钙化+高增强,建议术前超声评估中央区。 技术有界,医者仁心医疗的本质不是冰冷的仪器,而是技术与人文的交织。当你在纷杂信息中迷茫时,请记住: “精准诊断的终极目标,是让该手术的人不拖延,让该观察的人不挨刀。”——这正是我们30年如一日推动技术进步的初心。 参考文献 孙泽良等. 超声SWE联合BRAF V600E对甲状腺不明确结节的诊断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 Xue J et al. Multimodal Ultrasound with BRAF Gene in PTMC Lymph Node Metastasis[J]. Ultrasound Med Biol, 2024.  

费健 2025-07-02阅读量107

验血就能区分甲状腺癌和良性结...

病请描述: 标题:验血就能区分甲状腺癌和良性结节?新研究带来曙光!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专注甲状腺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大奖获得者。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帮助超10万朋友,致力于用最明白的语言讲清最专业的甲状腺知识。)亲爱的朋友们,尤其是关注甲状腺健康的女士们,大家好! 我是费健医生。今天在门诊,又遇到好几位拿着甲状腺B超报告忧心忡忡的朋友,担心结节是癌。这种焦虑我非常理解!目前区分甲状腺结节是良性(比如结节性甲状腺肿)还是恶性(最常见的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主要靠B超和细针穿刺(FNAB)。但B超有主观性,穿刺呢,听着就让人紧张,而且也有一定的不确定率。大家是不是都在想:能不能像查血糖、血脂一样,简单抽个血就能有个参考?最近,一篇发表在顶级科学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就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令人鼓舞的一步!这项来自波兰的研究发现,血液里两种特定的“信号分子”组合起来检测,在区分甲状腺乳头状癌和良性结节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高特异性(96%)!这研究我看完后很兴奋,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潜在的新希望。研究出处:这项研究由波兰比亚韦斯托克医科大学的 Magdalena Ćwiklińska-Dworakowska 等学者领衔,发表在2025年5月2日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题目是《初步结果表明评估bFGF和TNF-β联合浓度在区分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方面的潜力》。为什么费医生特别关注这项研究?作为一名每天与甲状腺疾病打交道的医生,我深知精准诊断的重要性。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比如不必要的甲状腺手术)不仅增加患者身体负担和心理压力,也浪费医疗资源。这项研究探索的正是我们急需的、更便捷、更客观的辅助诊断工具——血液标志物。虽然还在初步阶段,但其展现的高特异性(意味着能更准确地“排除”良性,减少误诊为癌的可能)非常值得期待!让我们看看这项研究发现了什么关键信息:大海捞针,找到关键“信号兵”:bFG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与细胞生长、血管新生有关,常被形象地称为癌细胞的“肥料”。IL-9 (白细胞介素-9): 参与免疫调节,在癌症中的作用复杂。IL-18 (白细胞介素-18): 与炎症反应相关。TNF-α (肿瘤坏死因子-α): 著名的促炎因子,在癌症中扮演“双面角色”。TNF-β (肿瘤坏死因子-β,也叫淋巴毒素-α): 与TNF-α同家族,也与免疫炎症相关。研究人员没有漫无目的地找,而是精准检测了48种与免疫、炎症、肿瘤生长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包括各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生长因子等)在血液中的浓度。他们比较了 32位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 和 26位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 的血液样本。结果发现,有5种蛋白质在癌症患者血液中的浓度显著高于良性结节患者:单打独斗不够强,双剑合璧显威力:TNF-β 联合 bFGF 进行检测时:诊断特异性飙升到惊人的 96%! 这几乎意味着,如果这个联合检测结果是阴性,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这个结节是良性的!这对于避免让良性结节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焦虑和过度治疗(如手术)具有巨大潜力!虽然敏感性(检出所有癌症的能力)为44%,还有提升空间(意味着有一部分癌可能漏掉),但其超高的特异性是当前最大的亮点。特异性高达92%: 这意味着如果检测结果是阴性(低于某个值),那么有92%的把握可以认为这个结节是良性的(不是癌),大大降低了误诊为癌的风险!阳性预测值(PPV)为89%: 如果检测结果是阳性(高于某个值),那么有89%的可能性是癌。AUC (判断诊断准确性的指标) 为 0.72 (1为完美)。单独看这5个指标,虽然都有差异,但诊断能力各有优劣。其中 TNF-β 单独检测表现最好:但是! 当研究人员尝试将不同的指标组合起来看时,惊喜出现了!为什么这个发现重要?减少不必要的穿刺和手术: 目前很多良性结节患者因为B超的某些特征或分级(如Bethesda III/IV类)而需要穿刺甚至手术。如果未来有这样一个血液检测,能高概率地“证明”结节是良性的,就能让很多朋友免除穿刺的紧张和手术的风险(如声音嘶哑、甲减、低钙等)。为诊断增加新武器: 它不能完全替代B超和穿刺,但可以作为一个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尤其是当B超结果不明确时,给医生和患者提供多一重参考。指向未来: 这为开发更便捷、创伤更小的甲状腺结节诊断方法(比如基于血液的检测试剂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向。费医生的解读与温馨提示:这项研究最让我振奋的是它展示了 “验血辅助诊断甲状腺癌” 并非遥不可及。特别是 TNF-β + bFGF 组合高达96%的特异性,意味着它在“排除”良性方面能力超强!但请大家注意几点:这是初步研究: 样本量相对较小(共58人),研究结果需要在更大规模的人群中验证。目前还不能用于临床: 这项研究是探索性的,还没有形成标准化、商业化的检测方法。大家现在去医院还不能做这个检查。不能替代现有手段: 即使未来应用,它也不会完全取代B超和穿刺,而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补充,尤其是在降低良性结节误诊率方面。关注点在于“特异性”: 它的强项是更准确地识别良性(减少过度治疗),而在识别所有恶性(敏感性)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意味着可能漏掉一些癌)。因此,医生综合判断(B超+临床+必要时穿刺)依然至关重要。所以,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拿到甲状腺B超报告别慌张: 记住,绝大多数结节是良性的!找专业的甲状腺医生(比如我 😊 )解读报告最重要。了解新技术,保持理性期待: 像这项研究一样的科学突破在不断涌现,未来可能会有更便捷、更精准的辅助诊断方法出现,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甲状腺结节。相信专业医生的综合判断: 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B超特征、结节大小、生长速度、个人史等)综合评估风险,决定是否需要穿刺或手术。不要仅凭一个指标或网上的信息过度焦虑。定期随访是关键: 对于暂时不需要处理的良性结节,遵医嘱定期复查B超非常重要。科学研究的每一步进展,都是为了让我们离“精准医疗、减少伤害”的目标更近。这项关于bFGF和TNF-β的研究,就像照亮甲状腺结节诊断迷宫的一束新光,虽然还在探索阶段,但充满了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好工具,守护大家的甲状腺健康!  

费健 2025-07-02阅读量122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费...

病请描述: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费健主任聊聊“消融术”背后的科学疑问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30多年和甲状腺疾病打交道,既拿手术刀,也用消融针,深知大家拿到“甲状腺结节”报告时的忐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最近看到的、很有意思的国际医学观点(来自《澳新外科杂志》2025年5月的一篇探讨文章),聊聊关于“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良性但让人不舒服的甲状腺结节时,一个被医生们反复思考的科学问题:它的效果,有多少是“真功夫”,又有多少是“安慰效应”?先说说背景:结节很常见,但别自己吓自己!超普遍: 现代超声太厉害了!研究显示,成年人做颈部超声,高达68% 的人能发现甲状腺结节!但真正能用手摸到的,只有3%-7%。所以,体检发现结节,先别慌,绝大多数是良性的“小邻居”。检查多了: 就像文章里提到的澳大利亚数据,近30年,颈部超声检查量翻了十倍!这意味我们发现结节的机会大大增加,也意味着更多朋友会面临“要不要处理”的疑问。什么情况要考虑处理? 主要是良性结节引起了实实在在的困扰:喉咙卡卡、吞咽不顺(压迫感)外观上能看到鼓包(美容问题)(费主任贴心提醒: 这里插一句,凭我多年经验,很多人觉得“吞咽不顺”就是结节压迫,但其实人群中约有16%的人本身就偶尔有这种感觉,未必是甲状腺的问题。真正需要治疗,医生会综合评估结节大小、位置和症状关联性。)射频消融术(RFA):微创“热”处理RFA是种微创技术,用一根细针扎进结节里,通过射频电流产生热量,让结节组织“脱水收缩”。它在亚洲、欧洲用得比较多,但在澳大利亚、美国和我们国内,推广相对谨慎些,部分原因就是对其长期效果和性价比的深入探讨还在进行中。RFA的“已知项”:缩结节有效: 确实能让结节体积变小。改善症状: 文章提到,术前有压迫症状的患者,做完RFA后,约88% 的人感觉好多了。短期安全: 早期并发症率较低,约4.5% (常见如短暂疼痛、声音嘶哑等)。需要多次: 如果结节一开始就比较大(比如>20ml),可能一次烧不透,需要做几次。长期有“作业”:可能再长: 有研究追踪了90个月(7年半),约12% 的结节会再长出来。癌症风险: 这是医生们最关注的长期问题之一。虽然结节本身是良性,但消融后结节内部或周围的组织在长期随访中,仍有极少数病例发现了甲状腺癌(包括一些有转移的)。而且,消融后的组织变化,万一以后需要做手术,可能会让手术更困难、时间更长、病理诊断更复杂。手术刀VS消融针:一个关键的科学疑问传统手术(切掉部分或全部甲状腺)对于解决压迫症状效果是明确的,研究显示超过92% 的患者术后症状能改善。但手术创伤相对大。那么问题来了:RFA报告的高症状改善率(88%),有多少是真的因为结节缩小了压迫?有多少可能是因为患者知道做了治疗、期待好转而产生的心理作用(医学上叫“安慰剂效应”或“霍桑效应”)?这就引出了那篇核心文章提出的观点:是不是该做个“假手术”对照试验?想象一下这样的试验设计:参与者: 有明确压迫症状、结节够大(>2cm)、穿刺两次确认良性的朋友。分组: 随机分成两组。真RFA组: 接受标准的射频消融。假手术组 (Sham组): 过程几乎一模一样!打麻药、铺巾、用同样的针在皮肤上比划、甚至机器发出模拟的“滋滋”消融声… 但核心是:射频能量根本没释放到结节里。目标: 比较两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比如2周、6周、3月、6月)报告的“压迫症状改善程度”有没有真正的差别。难点:伦理关: 让患者承担一个“假手术”的微小风险(如打麻药针),只为了验证一个效果,是否值得?患者知情同意时,是否能真正理解并接受?演技关: 医生护士在操作“假手术”时,神情、动作、语气必须和做真RFA时完全一致,不能露馅!成本关: 试验本身耗资不菲。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苛刻”试验?求真: 医学进步需要最坚实的证据。我们需要确凿地知道,RFA带来的症状缓解,核心驱动力到底是物理上的结节缩小,还是心理作用?这直接影响医生对适应症的把握和给患者的建议。算清“总账”: RFA单次看着微创,但:术前通常需要至少2次穿刺确认良性。大结节可能需要多次治疗。术后需要终身超声随访 (监测再长和潜在的癌变)。设备、耗材(一个消融针头在澳洲标价2200刀!)、医生培训都有成本。长期潜在风险 (再长、手术困难、偶发癌变)。如果其核心症状改善效果被证明很大程度上是安慰剂效应,那么花这么多钱、承担这些长期“作业”和风险,值不值?就需要重新评估了。费健主任的心里话:这篇文章提出的“假手术试验”构想,虽然实施起来挑战巨大,但它反映了现代医学对疗效评价的严谨态度。作为临床医生,我既看到RFA作为微创手段为部分患者(特别是恐惧手术、结节位置合适、症状明确由结节压迫引起者)带来的益处,也时刻关注着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医学没有“万能药”,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给您的建议:淡定第一步: 体检发现结节,先别慌!找专业医生(内分泌科或甲状腺外科)评估性质(良性/恶性?)和是否需要干预。症状要关联: 有喉咙不适?先排除其他常见原因(如咽喉炎、胃食管反流),确认是否真由结节压迫引起。了解所有选项: 如果确定是良性症状性结节,充分了解:观察等待 (如果症状轻微)。传统手术 (效果确切,解决彻底,但有创)。RFA等消融技术 (微创,恢复快,但需长期随访,有特定适应症和潜在长期考量)。决策要个体化: 和您的医生深入沟通,结合您的结节特点、症状程度、年龄、对手术的恐惧、对长期随访的接受度、经济因素等,做出最适合您个人的选择。长期随访是关键: 无论选择观察、手术还是消融,对于甲状腺结节,规律随访都是保障健康的重中之重!希望这篇解读能帮大家更理性地看待甲状腺结节和射频消融术。医学在探索中前进,我们医生的责任,就是帮大家在纷繁的信息和选择中,找到那条最科学、最稳妥的健康之路。有疑问,也欢迎来我的线上平台交流!科普来源: 观点启发自 Adam Morton 于2025年5月发表在《ANZ Journal of Surgery》上的文章《Benign Symptomatic Thyroid Nodules—A Place for a Randomised Trial of Sham Procedure Vers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30余年甲状腺疾病诊疗经验,精于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致力于专业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次。推荐理由: 解读国际前沿医学观点,结合中国临床实际,用通俗语言剖析甲状腺结节治疗热点,帮助大家科学决策,消除焦虑。本回答由 AI 生成,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 

费健 2025-07-02阅读量114

穿刺活检甲状腺结节,这4类人...

病请描述:     有的人担心穿刺会让结节里的坏东西“跑” 得到处都是,有的人觉得没什么不舒服就不用检查,还有人甚至怀疑穿刺只是医院为了赚钱的手段。可现实很残酷,好多患者因为一直拖着、拒绝穿刺检查,结果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只能后悔不已。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哪 5 类人要做甲状腺结节穿刺? 1 结节大于1cm 且超声提示怀疑恶性      可别小瞧这1cm,在判断甲状腺结节要不要穿刺这件事上,它很重要。国际上有个通行的标准,就是结节直径超过 1cm,而且超声检查发现有可疑恶性的表现时,就得考虑做穿刺活检了。那超声下哪些表现提示可能是恶性的呢? 实性低回声且边界模糊      正常的甲状腺组织在超声图像里,回声是有特点的,边界也很清楚。要是结节显示是实性低回声,边界还模模糊糊的,那就不太妙了。这说明结节的结构和正常组织差别很大,恶性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形态不规则      一般良性的结节形状比较圆润,而恶性结节就没这么规整,形状歪歪扭扭的,这反映出结节生长没有规律。 纵横比>1     简单来说,这类结节像是“竖着长” 的,和良性结节大多横着长不一样。这种生长方式暗示它可能更具攻击 微钙化    结节内存在微钙化尤其是那种像小点点一样的钙化,在超声下能看得很清楚。微钙化的出现,往往和癌细胞的一些特殊活动有关,是甲状腺癌在超声上的一个重要表现。 2 结节小于1cm 但伴有淋巴结异常      别以为结节小就万事大吉了,要是检查发现脖子上的淋巴结肿大,而且淋巴结的内部结构乱糟糟的,皮髓质分不清楚,淋巴门结构也没了,血流情况也不正常,那就要特别小心恶性的可能了。      就拿甲状腺乳头状癌来说,很多患者在早期,结节都在1cm 以内,可癌细胞已经悄悄地往淋巴结跑了。这种情况下,穿刺检查就非常必要,能帮医生早点弄清楚病情,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3 有家族史且为多发结节      要是家里有人得过甲状腺癌,那自己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就会高很多。      对于有多发性甲状腺结节的人来说,如果再加上家族里有甲状腺癌病史,那可千万不能大意。特别是家里有人得过甲状腺髓样癌、乳头状癌、滤泡癌等,建议定期去医院检查。      一旦发现可疑的结节,建议做穿刺,确定结节是好是坏。家族遗传因素让这些人更容易被甲状腺癌盯上,所以早点发现、早点干预特别重要。 4 结节短期内迅速长大或出现压迫症状      甲状腺结节一般长得比较慢,如果短时间内突然变大,那可一定要重视起来。出现下面这些症状时,更要提高警惕:  结节在几个月内迅速变大这种快速变化可能意味着结节内部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比如癌细胞在快速生长。  吞咽困难、嗓子发紧这有可能是结节变大,压到食管了,影响了正常的吞咽。  声音变得粗粝、嘶哑这可能是结节压到了喉返神经,导致声带活动不正常,声音就变了。  颈部产生疼痛感疼痛可能是结节在侵犯周围组织,或者结节里面出血了。      这些症状可能说明结节不太“老实”,有侵袭性,这时候做穿刺活检,排除恶性的可能。早点检查,就能在病情还比较轻的时候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变得严重。

俞一飞 2025-06-24阅读量123

年轻女生警惕!低危型甲状腺微...

病请描述:——瑞金医院费健主任带你避开过度治疗陷阱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医生。30年来,我既拿手术刀做开放手术,也用射频针做微创消融,线上解答过超10万甲状腺问题。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体检单上常见的“甲状腺微小癌”——它像一颗“懒种子”,多数时候安静无害,但选错处理方式可能反受其害。一、甲状腺微小癌,为什么被贴上“低危”标签?当体检B超发现≤1cm的甲状腺结节,穿刺确诊为乳头状癌(占甲状腺癌90%),且满足以下条件时,医学定义为“低危型”:✅ 肿瘤≤1cm(多数≤5mm更安全)✅ 未突破甲状腺包膜(未长到腺体外面)✅ 无淋巴结转移(B超/CT未见异常淋巴结)✅ 无远处转移(如肺、骨)✅ 非高危病理亚型(如高细胞型、弥漫硬化型)📊 关键数据:日本30年随访证实,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中,仅8%肿瘤会增大,3.8%出现淋巴结转移,无人因观察期间转移死亡。二、发现低危微小癌,必须手术吗?不一定!国际共识推荐:主动监测(AS)是首选策略+ 适合人群:年龄>40岁、肿瘤远离气管/神经、心理承受力强者  - 慎选人群:≤40岁青年、肿瘤贴近包膜、焦虑体质  主动监测怎么做?频率:第1-2年每3个月~半年查B超,2年后稳定则半年~每年1次预警信号:肿瘤直径增大>3mm 或 新发淋巴结转移转手术时机:肿瘤达13mm、淋巴结转移或患者要求手术🌰 真实案例:日本研究追踪1235例患者,70岁人群10年进展率仅3.5%,而20岁人群高达48.6%。年轻人虽可观察,但需更密切随访。三、手术 VS 消融 VS 观察,怎么选?   ⚠️ 特别提醒:消融目前仅推荐给严格筛选的低危患者(如肿瘤≤5mm、远离包膜),且需由外科医生主导评估。四、费主任的暖心建议别被“癌”字吓倒:低危微小癌10年生存率超99%,过度治疗反而可能伤声带、损甲状旁腺。年龄是关键变量:青年肿瘤活跃度高,老年可更从容观察。选医院>选术式:经验丰富的超声科+外科团队比盲目追求“微创”更重要。心理也是治疗维度:若观察期间寝食难安,及时微创消融或手术切除也是解脱。🌟 核心共识:治疗应坚持 “根治第一、功能第二、美容第三” 。甲状腺是情绪的晴雨表,医患共商决策才能找到最优解。本文作者:费健 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学术背书: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获得者,全网科普粉丝超100万创作理念:用30年临床经验,把复杂的医学变成温暖的守护📖 本文依据:日本2021版《低危甲状腺微小癌共识》、中国抗癌协会专家共识及近5年JAMA等国际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整合。 

费健 2025-06-24阅读量136

‘小≠安全...

病请描述:‘小≠安全’!瑞金医叔揭秘甲状腺癌真凶👊5招揪出隐匿炸弹💣作者: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 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 | 手术 & 微创消融“双栖”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大奖获得者全网科普超100万粉丝 | 线上解答超10万健康疑问朋友们,尤其是姐妹们,大家好! 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普外科摸爬滚打30多年,做过无数台甲状腺手术,也帮很多朋友做过微创消融。每天在门诊和线上,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费医生,我的甲状腺结节/癌,严不严重?会不会扩散啊?” 这份担忧,我特别理解!最近,我和团队以及其他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影响甲状腺癌“脾气”(专业点说叫“侵袭性”)的关键因素。今天,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给大家划划重点,说说哪些信号提示甲状腺癌可能比较“不安分”,帮大家看懂报告,心里更有底!为什么费医生觉得这些知识特别值得分享?来源可靠: 基于我们团队和国内外同行最新的研究进展总结。聚焦核心: 直击大家最关心的“严不严重、危不危险”问题。实用性强: 帮您理解医生评估风险的依据,看懂报告关键词。未来可期: 了解这些,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现在治疗越来越精准化、个体化。甲状腺癌“不安分”的五大关键信号:别以为甲状腺癌都是“懒癌”!有些“坏分子”确实更具侵略性,容易扩散(转移)或侵犯周围组织。研究发现,下面这5点尤其值得关注:📌 信号一:数量多——“团伙作案”风险高!甲状腺里如果不止一个癌灶(医学上叫“多灶性”),就像有几个“坏蛋”凑在一起,它们“交流”更方便,更容易“抱团”往淋巴结甚至更远的地方跑。研究显示: 多灶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单灶癌,有些研究甚至高达60%以上!即使是很小的癌灶(<1cm),如果是多发的,局部复发的风险也可能增加。📍 信号二:位置刁钻——“占山为王”易惹事!癌灶长在甲状腺上极(靠近喉咙上部),风险相对较高。为啥?这里靠近重要的神经(喉返神经)和气管,空间也相对狭窄,癌细胞更容易“够到”这些邻居,也更容易通过附近的淋巴管“溜走”(转移)。位置危险提示: 靠近甲状腺边缘(被膜)或后部的癌灶,也要警惕可能有“悄悄”侵犯周围组织的风险(隐匿性腺外侵犯)。📏 信号三:个头大?不!关键是“长得快”和“不老实”!有甲状腺外侵犯(突破了甲状腺的包膜),伴有高危基因突变(如BRAF V600E、TERT启动子突变等),生长速度快(随访中体积倍增时间<1年),或者已经发生了远处转移(虽然少见,但极其危险!生存率会显著下降),那么它的“脾气”可能非常“暴躁”,风险一点也不低!所以,“积极监测”(观察)策略并非适合所有小癌灶,要个体化评估。传统认知: 大的肿瘤(比如>4cm)肯定风险高,容易压迫、侵犯周围组织,激活一些促进转移的信号通路。数据也证实大肿瘤转移风险确实更高。重要更新!别被“小”迷惑! “小≠安全”!即使是小于1cm的微小癌(PTMC),如果:🍬 信号四:癌细胞是“糖瘾君子”——疯狂吃糖助长气焰!癌细胞表面运葡萄糖的“搬运工”(如GLUT1, GLUT3, GLUT4)在甲状腺癌中常常增多。糖酵解过程中的几个关键“加速器”(酶,如HK2, PKM2)在侵袭性强的癌里也更活跃。甚至有研究表明,血糖控制不佳(如合并糖尿病)可能与某些甲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风险增加有关。癌细胞有了更充足的“糖分供应”,可能更“猖狂”。癌细胞有个特点:特别爱吃葡萄糖(血糖)!它们利用葡萄糖的方式和正常细胞完全不同(专业称为“瓦博格效应”),主要是为了快速产生能量和合成自己需要的“建筑材料”,而不是高效产能。危险关联: 这种异常的葡萄糖代谢,为癌细胞的快速生长、增殖和转移提供了“燃料”。研究发现:🔄 信号五:肿瘤有个“坏邻居”——微环境“助纣为虐”!肿瘤不是孤立的!它周围有一片“土壤”——肿瘤微环境,里面有各种细胞(如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蛋白质和信号分子。关键“帮凶”蛋白——Periostin (POSTN): 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叫POSTN的蛋白质,在侵袭性强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特别是它的“坏邻居”CAFs细胞产生)中含量很高!POSTN如何“使坏”? 它就像一个“传令兵”,激活癌细胞内部一条叫“整合素-FAK-STAT3”的信号通路,刺激癌细胞增殖,并产生另一种促癌因子IL-4。而IL-4反过来又能“贿赂”CAFs产生更多POSTN,形成恶性循环!POSTN高的癌,往往长得更快、预后更差。费医生划重点 & 暖心叮嘱:综合评估是王道! 判断甲状腺癌的“脾气”,绝不能只看一点!医生会综合考虑:肿瘤数量、位置、大小/生长速度、病理类型、基因突变(BRAF, TERT, RET等)、影像特征(如超声TIRADS分级),甚至包括葡萄糖代谢和微环境的特征。“小≠安全”要牢记! 再小的癌灶,如果有上述危险信号(如侵犯包膜、高危基因、长得快),也需高度重视和积极处理。精准医疗是未来! 基因检测、更先进的影像技术(能看代谢的PET等)、液体活检(查血液里的肿瘤细胞或DNA)以及结合AI的预测模型,正在帮助我们更早、更准地识别出那些“不安分”的甲状腺癌,实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专业指导不可少! 拿到报告有疑问,务必咨询专业的甲状腺外科或内分泌科医生!他们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给出最合适的诊疗方案(可能是手术、微创消融、药物或密切随访)。不要自己吓自己,也别轻视任何危险信号。最后,费医生想对您说:了解这些“危险信号”,不是为了让大家恐慌,而是为了更科学地认识疾病,更积极地参与决策,更有效地保护自己! 医学的进步,就是为了让我们在面对疾病时,看得更清,防得更早,治得更准,活得更安心!如果你或家人朋友有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方面的困扰,欢迎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们。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你最担心甲状腺癌的哪个方面?是它的“脾气”(侵袭性)?治疗方式的选择?还是对生活的影响?关注我@费健医生,了解更多靠谱、实用的甲状腺健康知识!我们一起守护颈部的“蝴蝶”!#甲状腺癌 #甲状腺健康 #甲状腺结节 #健康科普 #费健医生 #瑞金医院文章核心来源: 基于费健医生团队撰写的关于甲状腺癌侵袭性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甲状腺恶性肿瘤侵袭性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费健 2025-06-24阅读量195

甲状腺里的“小战...

病请描述:甲状腺里的“小战争”:发炎的甲状腺,竟然能对抗癌王基因?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一名医生。在手术台和诊室里,与甲状腺疾病打交道30多年了,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深知大家对甲状腺健康的关切。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很有希望的医学新发现,这个发现就来自最近一篇重要的研究综述。 文章出处:这篇深入探讨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LT,简单理解就是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炎症,比如桥本甲状腺炎)与携带特定基因突变(BRAFV600E)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之间关系的重量级文章,发表在权威期刊《Thyroid》上(2024年9月),由S. Perampalam等学者完成。它是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简单说就是科学家们把全世界相关的高质量研究像拼图一样汇总起来分析,力求得出更可靠的结论。 为什么费医生要推荐这个研究?因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而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尤其是桥本甲状腺炎)在人群中,特别是女性中,非常普遍。很多朋友查出甲状腺炎的同时又发现了甲状腺结节,甚至确诊了甲状腺癌,心里难免恐慌:这两者碰到一起,是好是坏?这个研究,给我们揭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联系,甚至可能指向未来的治疗新方向! 核心发现:发炎的甲状腺 VS 癌王基因 研究者们汇总分析了47项研究,涉及超过3万名患者的数据,发现了几个关键点: “此消彼长”的奇妙关系: 在患有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LT)的人群中,检测到那个著名的、预示着肿瘤可能更凶险的 BRAFV600E基因突变 的几率,显著降低了47%! 形象点说:甲状腺里发生的这场“自身免疫小战争”(LT),似乎不太欢迎那个叫“BRAFV600E”的坏分子(致癌基因)安家落户。 LT可能是“保护伞”?预后更佳! 更令人鼓舞的是,研究比较了不同患者的肿瘤特征(这些特征往往预示着疾病的发展和复发风险),发现: 无论肿瘤是否携带BRAF突变,只要患者同时存在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LT),他们的肿瘤往往表现出更好的“行为”特征: 肿瘤更小: >1cm的大肿瘤比例更低。 侵袭性更低: 发生甲状腺外侵犯(肿瘤突破甲状腺包膜)的比例更低。 淋巴结转移更少: 尤其是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NND)的风险显著降低。 分期更早: 晚期(AJCC III-IV期)的比例更低。 简单理解:甲状腺的炎症环境(LT),可能无形中给肿瘤套上了一个“紧箍咒”,让它们不那么容易“张牙舞爪”。 BRAF突变仍是“坏分子”: 研究也再次确认了BRAFV600E突变确实与更差的肿瘤特征相关(无论有没有LT存在),比如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侵犯、分期更晚、多灶性(多个癌灶)等。这凸显了检测BRAF突变在评估病情中的重要性。 关于复发: 在这个分析中,无论是BRAF突变还是LT的存在,都没有显示出对癌症复发的显著影响。但这部分数据相对较少,还需要更大规模、更长随访的研究来确认。不过,看到LT组那些更好的病理特征,我们有理由期待它对长期预后有积极意义。 为什么会这样?免疫系统的“意外收获”? 研究者们推测,这可能与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激活的免疫反应有关: 免疫系统“巡逻队”上岗: LT的特征就是大量淋巴细胞(免疫细胞)浸润甲状腺。这些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可能在攻击自身甲状腺组织的同时,“误伤”或更有效地监视 那些刚刚萌芽、携带BRAF突变等特征的癌细胞,抑制了它们的生长和扩散,形成了某种“免疫编辑”效应。 给坏基因“施压”: LT引发的免疫微环境可能对携带BRAF这种“驱动突变”的癌细胞特别不友好,施加了“负向选择压力”,导致这类癌细胞在LT环境下更难生存壮大。 未来治疗的曙光? 理解LT如何“对抗”BRAF突变癌细胞的机制(比如涉及哪些特定的免疫细胞、信号通路),可能为晚期、难治性甲状腺癌(尤其是那些有BRAF突变的)开发新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关键线索!想想看,如果能模拟LT的这种保护性免疫效应来治疗癌症,该多好? 费医生的小结与建议: 这项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 别对“甲状腺炎”过度恐慌: 虽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如桥本)是甲状腺癌的一个风险因素,但这项大型研究提示,如果两者并存,这个炎症环境可能反而抑制了最凶险的BRAF突变类型,并且与更好的肿瘤特征相关联。这某种程度上算是个“不幸中的万幸”。 BRAF检测很重要: 对于确诊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检测BRAF基因状态(通常是术后石蜡标本检测)对于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和制定后续管理策略(如手术范围、是否需要碘131治疗、随访强度)非常关键。 免疫治疗的新希望: 这是最令人兴奋的部分!深入理解LT提供的这种潜在“保护力”的机制,是未来开发更精准、更有效免疫疗法的重要基础。 定期随访是关键: 无论是否有甲状腺炎或BRAF突变,甲状腺癌患者(即使是预后良好的乳头状癌)都需要遵医嘱进行长期、规律的随访复查(包括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球蛋白/Tg、抗体、颈部超声等),这是确保早发现、早处理任何潜在问题的基石。 最后的话: 医学研究就是这样,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甲状腺这个小小的器官,藏着复杂的秘密。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与BRAF突变之间这种微妙的“对抗”关系,不仅让我们更了解疾病,更点燃了未来更好治疗方法的希望之火。作为医生,我深感责任重大,也充满动力。我会继续在手术室、诊室里,也在线上(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用专业知识和一颗热忱的心,为大家守护甲状腺的健康。有疑问,别犹豫,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希望这篇科普能让大家对甲状腺健康有更科学的认识,少一份焦虑,多一份安心和希望!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普外科(致力于甲状腺疾病精准诊疗与科普,线下手术解病痛,线上科普暖人心)  

费健 2025-06-18阅读量192

当甲状腺遇上怀孕:一位外科医...

病请描述:当甲状腺遇上怀孕:一位外科医生的暖心指南——写给每一位勇敢的妈妈和准妈妈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在普外科工作的30年里,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见过太多育龄女性面对甲状腺癌时的迷茫:“我能怀孕吗?”“治疗会影响宝宝吗?”今天,我想用最温暖的笔触,把国内外最新研究浓缩成一份“科学育儿指南”,陪你安心度过这段特殊旅程。一、别怕!甲状腺癌≠生育的拦路虎关键数据: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30年增长17倍(2022年女性发病率达36.51/10万)>90%是“懒癌”(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进展慢、预后好5年生存率高达92.9%(所有癌症中最高!)划重点:怀孕本身不会加速癌症恶化!多项研究证实,只要规范管理,妊娠不会增加DTC复发或转移风险(《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4)。二、孕前准备:打好“底子”再出发备孕黄金三原则(综合《中国甲状腺结节指南2023》):时机选择:满足这些条件更安全→已完成手术或病情稳定(低危微小癌观察中无进展)TSH达标且药量稳定若曾做碘治疗,需间隔≥6个月甲状腺激素调整:高危复发:<0.1 mIU/L中危:0.1~0.5 mIU/L低危:0.5~2.0 mIU/L术后患者需长期服用左甲状腺素(L-T4)TSH控制目标:营养储备:必须吃碘盐!胎儿发育需充足碘(孕前3个月开始储备)无需“忌碘饮食”三、孕期管理:母子平安的“护航计划”1. 治疗策略手术时机:✅ 孕4-6个月最安全(避开胎儿器官形成期和早产风险)❌ 孕早期手术可能致流产,孕晚期易早产多数可推迟手术:研究显示,90%低危微小癌孕妇肿瘤稳定(日本数据),产后手术不影响预后!2. 必须立即手术的信号(出现任一需行动):24周前肿瘤直径增大>20% 或体积增>50%出现淋巴结转移确诊为晚期癌/髓样癌/未分化癌3. 药物与监测L-T4要坚持吃:早晨空腹服,与钙/铁剂间隔4小时孕吐严重者可调整服药时间监测频率翻倍:孕20周前:每2-4周查甲功  20周后:每4-6周复查  每3个月做甲状腺超声  四、产后注意:别忽视身体的“小信号”哺乳期用药安全:L-T4可继续服用!母乳中T4量仅占婴儿需求的1%,无负面影响警惕产后甲状腺炎:12%产妇会出现(尤其甲状腺抗体阳性者)症状:心慌、乏力、情绪波动(易误认为产后抑郁!)产后1年内每1-3个月查甲功肿瘤监测不能停:昆明医科大学研究证实:71.4%患者产后肿瘤稳定或缩小,但仍有19%需后续治疗五、给准妈妈的“定心丸”高危人群≠不能怀孕:肺转移患者研究显示:妊娠对5年/10年生存率无影响关键在孕前评估!结构性病灶患者需加强监测多学科团队(MDT)是你的后盾:内分泌科、外科、产科、超声科联合管理,安全系数倍增(南方医科大学关海霞教授强调)费医生贴心总结1. 孕前评估是基石:找专科医生定制“生育-治疗”时间表  2. 孕期坚持两件事:按时吃药 + 规律复查  3. 产后关注三指标:甲功、肿瘤变化、情绪波动  4. 记住一个金标准:中孕期(4-6月)是手术安全窗  温暖提示:我在全网已解答超10万例甲状腺咨询。如果你正面临类似困扰,别独自焦虑!科学管理下,绝大多数妈妈都能拥抱健康宝宝。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本文依据:《中国普通外科杂志》育龄女性DTC妊娠全周期管理(2024)程若川团队《妊娠期低风险甲状腺癌自然发展研究》(2025)《中国甲状腺结节指南》(2023)ATA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2023)推荐理由:融合4项权威研究,用通俗语言拆解复杂医学决策,给育龄女性可操作的安心方案。(本文由费健医生原创,转载需授权。守护甲状腺健康,我们一直在路上!) 

费健 2025-06-18阅读量224

甲状腺癌的“基因...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的“基因密码”:一把打开精准诊疗的钥匙文 | 费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专注甲状腺疾病外科及微创诊疗)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普外科的30年里,我见证了甲状腺癌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基因检测带来的革命。经常有患者问我:“费医生,甲状腺癌是遗传的吗?”、“基因检测是不是很贵?做了到底有什么用?”今天,咱们就结合最新的《专家共识》和国际指南,像朋友聊天一样,把这事儿聊透! 一、 甲状腺癌会“传”给下一代吗?基因筛查防什么? 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甲状腺癌绝大多数(约95%)是“散发性”的,不是直接遗传病! 但确实有“家族聚集”现象。研究发现: 风险小幅提升: 如果父母一方患甲状腺癌,子女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约3倍。 髓样癌要警惕: 甲状腺髓样癌(MTC)患者中,超过25% 存在可遗传的基因突变(如RET基因),其子女有50%概率遗传该突变,患癌风险极高!这类患者强烈推荐进行基因检测和家族筛查。 非髓样癌看情况: 如果家族中有2-3位及以上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患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也建议咨询医生评估基因检测的必要性。 ✅ 费医生划重点: 家里有甲状腺髓样癌患者?务必做基因检测! 早发现、早干预,甚至能预防发病。 多位近亲患甲状腺癌(非髓样)?建议咨询专科医生评估风险。 没有家族史?散发性占绝大多数,但基因检测在诊疗中仍有重要作用(往下看!)。 二、 基因检测:不只是查遗传!甲状腺癌诊疗的“超级助手” 基因检测在甲状腺癌领域的作用远超遗传筛查!它就像一位“基因侦探”,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提供关键线索: 🔍 1. 诊断阶段的“火眼金睛” (特别是当穿刺结果不明确时) 当你发现甲状腺结节,做了超声和细针穿刺(FNA),有时报告会显示 “意义不明确” (Bethesda III类) 或 “滤泡性肿瘤” (Bethesda IV类)。这时,医生可能会建议加做基因检测。 核心价值: 帮助判断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例如:检测到 BRAF V600E突变,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特异性接近100%(基本确定是癌)!虽然灵敏度约69%(不是所有癌都能测出),但阳性结果极具指导意义。 其他重要基因如 RAS突变、RET/PTC融合、PAX8/PPARγ融合 等也能提供关键信息。 共识推荐: 国内外权威指南(如NCCN、中国指南)均认可基因检测在此类不确定结节良恶性判断中的辅助价值。 🎯 2. 治疗决策的“导航仪” 基因检测结果直接影响医生为你制定的治疗方案: 手术范围: 术前明确存在 BRAF V600E突变(尤其是合并其他高危因素时),医生更可能建议甲状腺全切并考虑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因为这类肿瘤侵袭性可能更高,淋巴结转移风险大(中央区复发灶中BRAF突变率高达78-95%!)。 某些特定基因组合(如BRAF/RAS+TERT或TP53突变)也提示需要更积极的手术处理。 术后管理 (TSH抑制治疗): 术后需要长期服用优甲乐进行TSH抑制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抑制的强度(药量)取决于你的复发风险分层。 基因突变是风险分层的重要依据!例如,携带 BRAF V600E突变 的特定类型PTC患者,或携带 高危基因组合(如BRAF/RAS+TERT, RAS+EIF1AX) 的患者,复发风险会被评估为中危或高危,需要更强的TSH抑制。 晚期患者的“救命稻草” - 靶向治疗:对于复发/转移且对放射性碘治疗无效(碘难治)的晚期甲状腺癌患者,基因检测是打开靶向治疗大门的钥匙!根据检测到的特定突变,可以选择精准的靶向药物: BRAF V600E突变: 可选 达拉非尼(Dabrafenib) + 曲美替尼(Trametinib) 组合(针对未分化癌或碘难治分化癌)。 RET融合/突变: 可选 塞普替尼(Selpercatinib) 或 普拉替尼(Pralsetinib)(尤其对髓样癌效果突出,1类证据!)。 NTRK融合: 可选 拉罗替尼(Larotrectinib) 或 恩曲替尼(Entrectinib) (广谱抗癌药,对甲状腺癌有效)。 高TMB或MSI-H/dMMR: 可考虑免疫治疗如 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 ✅ 费医生划重点: 基因检测如何指导治疗?看这张表!     🔮 3. 预测预后的“水晶球” 某些基因突变是“危险信号”,提示肿瘤可能更具侵袭性、更容易复发或转移: TERT启动子突变 (C228T/C250T): 是重要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在低分化/未分化癌中突变率高达40-45%,在分化癌中约10-15%。与BRAF V600E共存时,风险叠加! TP53突变: 常见于恶性程度极高的未分化癌(ATC),与肿瘤“去分化”(变恶)和快速进展相关。 多基因组合突变 (如BRAF+TERT, RAS+TERT, BRAF+TP53等): 比单个突变更强烈地预示不良预后(复发率高、生存期短)。 三、 重要提醒:理性看待基因检测这把“双刃剑” 虽然基因检测带来了巨大希望,但作为深耕临床30年的医生,我必须提醒大家几点,这也是程若川教授等专家反复强调的: 不能替代“金标准”: 病理诊断(显微镜下看细胞组织)仍是甲状腺癌诊断的基石。基因检测是强大的辅助工具,结果需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结合病理、影像、病史等综合解读。既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解读能力是关键: 报告上冷冰冰的“突变阳性”不代表你一定高危!比如BRAF V600E突变在普通PTC中很常见,单独存在时多数预后良好。解读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目前我国90%以上临床医生需要专业的报告解读支持。 技术尚在发展中: 检测的准确性、稳定性、标准化仍在不断完善中。选择有资质、信誉好的检测机构很重要。 并非人人必需: 对于典型的、低风险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经过医生综合评估,可能不需要常规做基因检测。是否检测应遵循指南建议,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判断。 结语:拥抱精准医学的未来 朋友们,基因检测为我们理解甲状腺癌、更精准地对抗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武器。它帮助我们识别高风险人群、明确诊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预测预后,并为晚期患者带来新的曙光。虽然它仍处于发展中,也存在挑战,但其价值和潜力毋庸置疑。 作为医生,我始终相信,知识是健康最好的护盾。了解这些前沿知识,不是为了增加焦虑,而是让大家在面对疾病时能更理性、更主动地与医生沟通,共同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如果你或家人正面临甲状腺结节的困扰或甲状腺癌的诊疗,不妨与你的主治医生聊聊基因检测是否适合你。记住,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是应对甲状腺癌的关键! (本文内容综合参考自中华医学会《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第二版)》、NCCN甲状腺癌指南(2025.V1)、美国甲状腺学会(ATA)共识及近期权威文献,结合本人临床实践经验撰写) 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医生。深耕甲状腺领域30年,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更致力于把复杂的医学知识变成大家听得懂的科普。全网百万粉丝的信任,十万次线上咨询的经历,让我深知你们的需求和担忧。希望这篇科普能像一盏小灯,照亮你健康路上的一小段。如有疑问,欢迎在瑞金医院国际医学部门诊找到我(记得提前预约哦!)。健康路上,我们同行!💪🏻  

费健 2025-06-16阅读量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