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腹部 > 腹胀 > 内容

腹胀内容

不同阶段乙肝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

病请描述:乙肝患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饮食注意事项: 乙肝病毒携带者 - 这一阶段肝功能基本正常,饮食应保持均衡。 - 保证蛋白质摄入:适当多吃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食物,像每天可以摄入一个鸡蛋、100克左右的瘦肉,以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并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 摄入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西兰花、菠菜富含维生素C和叶酸,橙子、香蕉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钾,这些营养素对肝细胞的维护和整体身体健康有益。 - 控制脂肪和糖分摄入:减少油炸食品和高糖食物的摄入,如炸鸡、糕点等,避免脂肪和糖分在体内过度积累,预防脂肪肝等问题。 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异常阶段) - 此阶段肝脏功能受损,饮食重点是减轻肝脏负担,同时提供足够营养支持肝脏修复。 - 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比例:适当提高蛋白质在饮食中的占比,但也要注意适量,可选择易于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如牛奶、酸奶等乳制品,鱼肉等。这些食物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肝细胞,每天可以摄入100 - 150克左右的蛋白质类食物。 -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主食可以多选择面食、米粥等,它们易于消化,能够减轻肝脏的消化负担。蔬菜尽量选择清淡的,如冬瓜、南瓜,采用蒸煮等烹饪方式。 - 严格控制油脂和盐的使用量:油脂摄入过多会加重肝脏代谢脂肪的负担,盐摄入过多可能会引起水肿等问题。烹饪时要少放油和盐。 乙肝肝硬化患者 - 这一阶段肝脏结构和功能已经发生严重改变,饮食更要谨慎。 - 保证足够的优质蛋白质,但注意控制量:适量的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和防止肌肉萎缩,但如果患者出现肝性脑病先兆,就要限制蛋白质摄入,防止血氨升高。可选择植物蛋白为主,如豆腐等,每天蛋白质摄入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50 - 100克左右。 - 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减少蛋白质的分解,如米饭、馒头等,占每日总热量的60% - 70%左右。 - 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多吃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菠菜等绿叶蔬菜,因为肝硬化患者容易出现凝血因子合成障碍,维生素K对凝血有帮助。同时,锌、镁等微量元素的补充也很重要,可以通过食用坚果等食物获取。 - 避免粗糙、坚硬食物:防止食物划破食管胃底静脉引起消化道出血,例如避免食用坚果、油炸花生米等。乙肝患者的饮食禁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避免饮酒 - 酒精主要在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有直接的毒性作用。乙肝患者本身肝脏功能就有损伤,饮酒会加重肝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还可能加速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进程。 减少高脂食物 - 像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如炸鸡、炸薯条)等,这些食物含有大量的脂肪。乙肝患者肝脏代谢脂肪的能力下降,过多摄入高脂食物会使脂肪在肝脏堆积,诱发脂肪肝,进一步损害肝脏功能。 控制高糖食物 - 糖果、甜饮料、糕点等高糖食物应该少吃。过多的糖分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增加肝脏的脂肪储存,而且会使血糖升高,长期可能引发胰岛素抵抗,间接加重肝脏负担。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 - 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肠胃不适。乙肝患者本身消化功能可能受到影响,食用这些食物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加重身体负担。 避免食用含防腐剂和添加剂较多的食物 - 加工肉类(如火腿肠)、罐头食品等通常含有较多的防腐剂和添加剂。这些物质需要肝脏进行解毒代谢,会增加肝脏的负担,不利于乙肝患者的康复。乙肝患者吃高蛋白食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适量摄入 - 虽然蛋白质对乙肝患者很重要,但也不能过量。摄入过多蛋白质会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一般来说,蛋白质的摄入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等因素确定,通常每千克体重摄入1 - 1.5克蛋白质比较合适。例如,一个60千克的患者,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在60 - 90克左右即可。 注意消化吸收情况 - 乙肝患者可能存在消化功能减弱的情况。如果患者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应适当调整高蛋白食物的摄入方式或量。例如,可以将食物做得更精细、更易消化,像把肉类做成肉末、将豆类做成豆浆等,也可以适当增加进食次数,减少单次进食量。 合理搭配其他食物 - 高蛋白食物要与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等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能量,保证蛋白质用于身体的修复和生长,而不是作为能量被消耗。蔬菜和水果可以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例如,吃鸡蛋时可以搭配面包和蔬菜沙拉,喝牛奶时可以吃些全麦饼干和水果。 关注血氨水平(针对肝硬化患者) - 对于乙肝肝硬化患者,如果肝功能严重受损,可能会出现肝性脑病。这种情况下,摄入过多蛋白质可能会导致血氨升高,加重病情。此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和种类,并且要密切监测血氨水平。乙肝患者每天摄入的优质蛋白应占总蛋白摄入量的50% - 70%。 优质蛋白包括动物蛋白(如蛋类、奶类、瘦肉、鱼类等)和大豆蛋白。这些蛋白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且其组成和人体的蛋白质较为接近,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有助于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例如,患者每天计划摄入70克蛋白质,那么优质蛋白应在35 - 49克左右。这样的比例有助于在保证营养供给的同时,更好地发挥蛋白质对身体的积极作用。除蛋白质外,乙肝患者日常饮食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碳水化合物 - 保证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应占总能量的50%-70%。可以选择谷物类,如大米、小麦、玉米等作为主食,它们能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维持肝脏的正常代谢活动。 - 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优先:复杂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相对较慢,有利于血糖的稳定。像全麦面包、燕麦片、红薯等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和复杂碳水化合物,比简单碳水化合物(如白面包、糖果)更适合乙肝患者。 脂肪 - 控制脂肪量:脂肪摄入量一般占总热量的20%-30%。由于乙肝患者肝脏代谢脂肪能力可能减弱,要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如肥肉、猪油等。 - 选择健康脂肪:适量摄入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鱼油中的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对心血管系统有益。坚果中的不饱和脂肪也较多,但因脂肪含量高,要适量食用,例如每天吃一小把杏仁或核桃。 维生素和矿物质 - 摄入丰富的维生素:维生素对肝脏的正常功能和修复非常重要。维生素A有助于肝细胞的再生,可从胡萝卜、菠菜等食物中获取;维生素C、E是抗氧化剂,能保护肝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损害,新鲜水果和蔬菜是良好的来源;维生素K对凝血因子的合成有帮助,绿叶蔬菜中含量丰富。 - 补充矿物质:锌参与肝脏的代谢过程,贝类、瘦肉等食物含有锌;硒是一种抗氧化剂,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可通过食用海产品、菌类来补充。 水分 - 充足饮水:每天饮用1500 - 2000毫升水,有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废物排出。但如果患者出现腹水等情况,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控制饮水量。

谢高山 2024-11-18阅读量2171

结肠癌,一种可以预防的肿瘤

病请描述:结肠癌,作为一种可以预防的肿瘤,了解其防治知识至关重要。### 1. 结肠癌的隐形、不典型症状结肠癌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典型症状,包括:- 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或便秘;- 粪便形状变细或带血;- 持续性腹部不适、腹痛或腹胀;- 无明显原因的体重减轻;- 贫血或乏力感。 编辑### 2. 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周期结肠癌通常起源于结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 息肉,它们可能经过多年发展成癌症。这个过程可以是缓慢的,通常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长时间。结肠癌的发展周期包括息肉形成、增生、异型增生,最终发展为侵袭性癌症。 编辑### 3. 早期提示、发现结肠癌的检查早期发现结肠癌的检查包括:- 粪便隐血试验(FOBT),用于检测粪便中的隐血;- 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结肠内部并进行活检或息肉切除;- 影像学检查,如CT结肠成像(CTC)或磁共振结肠成像(MRC),用于评估结肠的结构和病变。 编辑### 4. 结肠镜检查的重要性和作用结肠镜检查在发现早期结肠癌和治疗结肠息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直接观察结肠内部,还可以在检查过程中切除息肉,预防其发展成癌症。结肠镜检查是目前预防结肠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编辑### 5. 需要做结肠镜检查的人群及筛查时间根据国内外指南,以下人群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 年龄在50岁以上的一般人群;- 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个体,尤其是一级亲属;- 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 有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 息肉病或林奇综合征)的个体。 编辑常规结肠镜筛查的时间建议从50岁开始,每10年进行一次。结肠息肉治疗后,根据息肉的类型和数量,复查时间可能从1年到5年不等。 编辑通过了解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管理结肠癌,提高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机会。

李景泽 2024-11-15阅读量2612

苏州治内分泌失调的中医讲堂(...

病请描述:    内分泌失调是女性比较常见的生理异常症状,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过内分泌失调的经历。专家指出,内分泌失调还是导致女性不孕的原因之一,女性朋友应该引起重视。那么,内分泌失调怎么办?不用慌,中医对内分泌失调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下面从中医的角度介绍内分泌失调的辨证分型及其治疗方法。     中医将内分泌失调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肝郁气滞型:表现为情绪抑郁、胸闷、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     治疗:宜疏肝理气。     2. 脾虚湿阻型: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泄、身体乏力等。     治疗:宜健脾化湿。     3. 肾阴虚型:表现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     治疗:宜滋阴降火。     4. 肾阳虚型:表现为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冷痛、性欲减退等。     治疗:宜温阳补肾。     5. 气血两虚型: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气短、乏力自汗、月经量少等。     治疗:宜益气养血。     自我介绍:     内分泌失调怎么办?本人王应兰,是江苏省第二中医院中医妇科主任中医师、教授,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曾跟随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学习。曾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分会常务委员。在40余年的中医临床工作中并参与省级科研课题研究,也参与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外事带教工作。

王应兰 2024-11-13阅读量2175

术后如何护理肝破裂合并颅脑损...

病请描述:肝破裂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至关重要,以下是主要的护理要点: 生命体征监测 - 一般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使用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每15 - 30分钟记录一次,及时发现并处理低血压、心律失常、呼吸异常等情况。 - 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持续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通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来评估。同时,定时检查瞳孔大小、形状和对光反射,每30分钟 - 1小时一次。意识障碍加深或瞳孔变化可能提示颅内再出血或脑疝等严重情况。 呼吸道护理 - 保持气道通畅:患者术后可能因意识不清、咳嗽反射减弱等因素导致气道分泌物增多。应及时清除口腔和鼻腔内的分泌物,可通过翻身、拍背、吸痰等方式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呼吸道感染。 - 氧疗管理:根据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状况,给予适当的氧疗。一般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氧,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对于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要做好呼吸机的管理和护理。 引流管护理 - 颅脑引流管:若患者术后放置了脑室引流管或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要妥善固定,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或脱落。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若引流液为血性且量突然增多,可能提示颅内再出血。保持引流装置的密闭性和无菌性,每日更换引流装置,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 肝脏引流管:肝脏手术后常放置腹腔引流管,用于引出腹腔内的渗出液、胆汁等。同样要注意固定和观察,正常引流液为淡血性或淡黄色液体。若引流液出现胆汁样液体,可能提示胆瘘;若引流液为大量鲜血,可能提示肝脏出血。记录引流液量,一般24小时引流量少于10 - 20ml可考虑拔除引流管。 伤口护理 - 颅脑伤口:观察头部伤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若发现伤口有红肿、压痛或有脓性分泌物,可能提示伤口感染,要及时处理。 - 肝脏伤口:注意观察腹部伤口情况,有无腹胀、腹痛加剧等腹膜炎表现。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避免腹压增加的因素,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 并发症预防 - 感染预防: - 肺部感染:鼓励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加强病房的空气消毒,严格控制探视人员,预防肺部感染。 - 颅内感染:对于颅脑引流管的护理要严格无菌,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发热、颈项强直等颅内感染的症状。 - 腹腔感染:观察患者的体温、腹痛、腹部体征等变化,保持腹腔引流的通畅,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腹腔感染。 - 预防应激性溃疡: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奥美拉唑等,观察患者有无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长期卧床,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可使用间歇性气压装置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必要时可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但要注意出血风险,尤其是颅脑损伤患者。 营养支持 - 肠内营养:在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尽早开始肠内营养。通过鼻饲或空肠营养管给予营养液,开始时缓慢输注,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等不耐受情况。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 - 肠外营养:对于胃肠功能尚未恢复或不能耐受肠内营养的患者,可采用肠外营养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注意营养液的配制和输注过程中的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康复护理 - 肢体功能锻炼:对于颅脑损伤后存在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肢体功能锻炼。包括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如按摩、关节活动度训练等,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 认知和语言康复:对于有认知障碍或语言障碍的患者,可安排康复治疗师进行认知训练和语言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谢高山 2024-11-04阅读量2819

为什么有些人容易食物过敏或食...

病请描述:为何有些人容易出现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是个非常常见而头疼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呢?这主要见于几类情况;     一类主要是小孩:年龄越小,越容易出现食物过敏,因为小孩的肠道黏膜不完整,肠道菌群不稳定,消化吸收能力差,食物大分子物质进入后不容易消化成小分子化合物,某些食物蛋白就成为抗原或半抗原激发免疫反应,引发食物过敏,可以表现为皮炎湿疹,过敏性鼻炎,哮喘或消化道过敏等。     另一类情况是遗传信息带来的,如果母亲及父亲饮食不注意,胃肠问题,菌群失调,就可能把不好的菌群等带给婴幼儿,中医讲”父母有热,必遗热于儿”,如母亲有便秘,父亲肠胃不好如腹泻,母亲第一胎剖腹产,第二胎剖腹产更糟糕,则婴儿出生后肠道也有问题,也会出现便秘腹泻等,也会有消化不良,容易发生对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面食,豆制品,海鲜等过敏或食物不耐受。     第三类,怀孕母亲患有过敏性疾病等或怀孕期间打过抗生素,这类母亲常常胃肠环境不好,或婴儿早产,肠黏膜等器官发育不良,婴幼儿也容易发生食物过敏等。   第四类,婴幼儿饮食结构不合理,家长过度强调蛋白质补充,牛奶鸡蛋肉类等补充过度,吃的过饱,或偏食,甜品饮料辛辣刺激油腻饮食吃的过多,导致不容易消化吸收,在胃肠道产生腐败,肠道酸化,菌群失调,导致免疫失衡,出现某些食物过敏。     第五类,自小到大,饮食习惯不好,吃的过多过饱,甜品饮料辛辣刺激油腻饮食吃的过多,熬夜,饮酒过度,经常应用抗生素,或服用损坏胃肠黏膜或肠道菌群的药物,就很容易引发胃肠道菌群失调,如感染胃幽门螺杆菌等,出现食物过敏或不耐受等。以食物不耐受问题较多,也常常容易被人忽视,除引发皮肤过敏如荨麻疹,湿疹,鼻炎哮喘,可能还有消化道或其他器官的疾病,但很多人不认为与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有关。     第六类多半是服用药物或保健品或生活地域环境发生改变,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喜欢甜品饮料等,或随着年龄增大,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退化或菌群老化,也可能有某些食物过敏,以食物不耐受为多。     除了这些情况外,喉中有痰,不明原因咳嗽,有异物感,有反酸,腹痛,腹胀,大便异常如大便不成型,稀溏,便秘腹泻或大便黏马桶,或胃口非常好,吃的多,总有饥饿感的人,或者容易上火,得毛囊炎,口腔溃疡或单纯疱疹的人,往往胃肠道有问题,发生食物不耐受或过敏的概率要高一些。     

冯爱平 2024-11-04阅读量2536

手术后遇上肠梗阻?别怕,这些...

病请描述:张先生在某院行腹部手术,出院第8天出现腹胀、腹痛、多次呕吐,紧急入院行CT检查,诊断为腹部手术后发生了肠梗阻......术后肠梗阻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什么是术后肠梗阻? 术后肠梗阻(POI)即腹部手术后出现的非机械性所致胃肠功能障碍。它属于腹部手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在结直肠手术后的发生率大概处于 3%至 32%这个范围。在腹部手术之后,粘连成为小肠梗阻的主要病因,占比为 65%至 75%。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难以正常进食以及停止排气和排便等情况。相关研究指出,腹部手术后,小肠最先恢复动力(时间少于 24 小时),随后是胃(24 至 48 小时之间),大肠恢复得最晚(时间大于 48 小时),正因如此,正常的排气和排便常常被当作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重要标志。 术后肠梗阻发生的机制有哪些? 术后肠梗阻的病理生理机制颇为复杂,乃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当下认为术后肠梗阻的机制主要涵盖药物、神经以及炎症这三个方面。围手术期的药物治疗对患者胃肠功能有明显影响,例如麻醉镇痛类药物会使术后肠梗阻的发病几率提升。虽然早期神经机制会对胃肠道活动起到抑制作用,但后续的肠道炎症才是术后肠梗阻致使患者胃肠道功能出现障碍以及住院时间延长的主要缘由。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在腹部手术后的早期阶段(大约 2 周左右),由于大范围肠管分离或者腹腔内出现炎性改变等情况,进而导致肠壁水肿、渗出以及广泛的纤维素性粘连,由此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类型。 术后肠梗阻如何诊断? 结合患者的手术过往经历以及临床表现,能够初步推断患者存在术后肠梗阻的可能性。在诊断辅助检查中,CT 为首选,它能够较好地呈现肠黏膜与肠壁的状态,在判断是否存在肠绞窄、穿孔、坏死以及是否需要进行紧急手术等方面,准确率高达 92%。 借助腹部 CT 检查,可以明确与肠梗阻相关的五个关键问题,即是否存在肠梗阻、梗阻的部位在哪里、梗阻的原因是什么、梗阻的程度如何以及应该如何进行处理。 术后肠梗阻的治疗主要是什么? 临床中观察到,87%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在接受非手术疗法后,两周内能够呈现出治疗效果。美国东部创伤外科学会与世界急诊外科学会的共识里也提到,若术后肠梗阻未伴有腹膜炎、肠坏死、肠缺血等状况,建议优先进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术后肠梗阻的基本准则如下: 禁食、胃肠减压,减轻梗阻症状 在胃肠减压导管的选取上,肠梗阻导管的减压成效要优于鼻胃管。导管顶端的水囊能够借助自身重力以及小肠的蠕动,促使导管持续推进,尽可能地靠近梗阻部位,不断吸除梗阻上方积聚的液体与气体,进而快速减轻肠壁水肿以及肠腔压力,解除梗阻状态。 营养治疗 进行静脉补液营养治疗,对于禁食超过一周的患者,在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联合运用生长抑素。生长抑素对胃肠液的分泌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能够使消化液分泌减少 90%,减少梗阻以上肠管内的液体积聚,有益于肠壁血液循环以及黏膜屏障的恢复。 减轻疼痛 疼痛较为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解痉药物,但要避免使用止痛药,以防掩盖病情观察。患者采取半卧位能够减轻腹部疼痛。 动态监测 定期评估 在非手术治疗期间,需要动态评估腹部的不适状况,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判断并提升治疗效果。比如,在腹胀缓解后配合高渗水溶性造影剂进行小肠造影。这种造影剂能够促使肠壁液体转移至肠腔,从而减轻肠壁水肿,同时其自身具有刺激肠蠕动的作用,能够促进粪便排出,恢复肠道的通畅性。小肠造影不但可以检查肠梗阻的情况,还能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 如何预防或减少术后肠梗阻的发生? 01术后早期活动 术后早期进行活动对患者十分有益,能够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并利于康复。在患者麻醉清醒 6 小时后便可开展早期活动。例如,每两小时进行一次卧床;进行肢体的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包括双足屈伸运动、踝关节旋转运动、屈膝足跟滑动运动、支腿抬高运动等,每组以 15 至 20 次/分的频率进行,持续 3 至 5 分钟。此外,还应进行早期下床活动,需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 02合理的饮食 在饮食方面,术后早期需禁食,待肛门排气后,遵循医嘱先少量多次饮水,之后逐渐加量,再慢慢从流质饮食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进食过程要放慢速度,留意有无腹痛、腹胀表现,若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进食,观察无不适后再继续进食。术后适宜进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盐以及辛辣刺激性饮食,以保持营养均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傅传刚 2024-11-01阅读量2289

这种瓣膜病,我不推荐手术

病请描述:崔女士,75岁,上海人,2019年2月因“反复背部不适1个月”就诊。心脏彩超提示:心脏三尖瓣中重度反流,二尖瓣轻中度反流。经分析认为,崔女士虽然存在三尖瓣中重度反流,但无右心衰的表现(如腹胀,下肢水肿等),且平时无需服用利尿剂,所以建议随访观察,定期门诊复查。 近日,崔女士再次到我的门诊复查,精神很好,平时无服用心脏方面药物,日常活动不受限,无腹胀、下肢水肿等右心衰表现。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心脏三尖瓣中度反流,二尖瓣中度反流。综合临床表现和检查资料,认为目前无需外科手术或吃药,继续随访观察就可以。 针对崔女士这个病例,可能有以下疑问: 既然2019年崔女士就检查出有心脏三尖瓣反流,如果当时通过手术,把三尖瓣反流治愈,对远期生活质量或寿命,是否有好处? 答:根据《2020年ACC/AHA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针对崔女士这种类型的三尖瓣反流,需符合有临床症状,且对药物治疗反应差时,才推荐手术治疗。因此,目前没有临床研究可以证明崔女士能够从早期手术中获益。

张步升 2024-10-24阅读量2172

胆囊切除术后对人体有何影响?

病请描述:胆囊切除术后可能对人体产生以下影响: 一、消化方面 1. 脂肪消化不良:胆囊切除后,胆汁无法像以前那样在进食后集中大量排放,从而可能导致脂肪消化不完全。你可能会在进食高脂肪食物后出现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2. 食欲改变:部分人在术后可能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尤其是对油腻食物的兴趣降低。 二、身体机能方面 1. 胆总管代偿性扩张:胆囊切除后,胆总管可能会出现代偿性扩张,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胆囊的储存胆汁功能,但这通常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2. 增加胆管结石风险:虽然胆囊切除不是直接导致胆管结石的原因,但有研究表明,胆囊切除后胆管结石的发生风险可能会略有增加。 不过,大多数人在胆囊切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身体能够较好地调整,上述不良影响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同时,医生通常会在术前根据你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在术后给予相应的饮食和生活指导,以帮助你更好地恢复。 以下方法可以减轻胆囊切除术后的消化不良症状: 一、饮食调整 1.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取,如油炸食品、肥肉、动物内脏等。可以选择低脂肪、高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等,以及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 2. 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可改为每天分多次进食,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 3.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有助于消化系统建立规律的工作节奏。 二、生活方式调整 1. 适当运动: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2. 保持良好心态:情绪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消化功能。你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放松心情。 三、药物辅助 1. 消化酶制剂: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服用一些消化酶制剂,帮助补充消化酶,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2. 利胆药物:如果消化不良症状较为严重,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具一些利胆药物,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

谢高山 2024-10-22阅读量2009

为何有些人容易出现光过敏?

病请描述:    现在光过敏的人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究其原因,与环境因素的变化,饮食等有关。     过去,发生光过敏,多见于高原地区,及海边的人,这些地方的人群因为遭受强烈紫外线影响比较多,容易出现光损伤及光过敏。年龄越大,出现的几率越高,容易发生日光性皮炎,慢性光化学皮炎等。       现今,内地并不容易多见的光过敏层出不穷,年龄越来越小,而且,湿疹特应性皮炎,面部皮炎患者也容易出现光过敏。当然,甲状腺疾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也容易出现光过敏及光化学损伤皮肤等。     其实,容易光过敏的人,多半有免疫异常或免疫失衡。而这类人多半有饮食不规律,胡吃海喝或饮食偏爱不当,熬夜,劳累,压力或不注意防晒等,过度透支或消化不良引发免疫代谢失衡,对光出现不耐受或过敏。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外学者就有人发现光过敏患者胃肠功能紊乱,与饮食习惯不当,熬夜,有便秘,腹泻,大便不成型,或大便黏马桶,打屁多,腹胀等有关。中医讲湿气过重。现代微生态研究多提示胃肠道炎症,菌群失调,导致肠道免疫失衡。而肠道免疫细胞占有70-80%,肠道不仅仅是最大的消化器官,更是最大的免疫器官,最大的内分泌器官,最重要的神经器官,肠道菌群失调意谓着免疫失衡,体质改变,容易触发皮肤过敏,光过敏。     因此,有光过敏的患者,除了积极避光,注意防晒外,一定要检讨饮食是否得当,喜欢吃光敏性蔬菜的人容易因吸收过多的紫外线出现光感性皮炎或光敏性皮炎等。另外饮食结构搭配不合理,喜欢肉类等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等,或喜欢甜品饮料辛辣刺激油腻饮食,或暴饮暴食等,加上熬夜,喜欢烧烤,喜欢宵夜或胃口特别好,吃什么什么香,总有饥饿感者多半容易出现胃肠消化不良,胃肠炎症,菌群失调,需要积极检查与纠正。应该多吃蔬菜杂粮,不要吃饱,不要熬夜,积极补充复合益生菌益生元等改善胃肠道环境,纠正免疫失衡,改善体质,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光过敏的可能。     发生光过敏,有必要检查血常规,呼气实验,甲状腺功能,胃肠镜,粪菌检测等,需要积极找原因,积极消除诱发因素及治疗可能的其他疾病,对改善光过敏也有帮助。       光过敏后的皮疹,要根据不同皮损特征,用药会有所不同,一般可以口服沙利度胺,羟氯喹及美能等抗过敏,如果红肿明显,局部可以复方黄柏液涂剂湿敷几次,后面积极润肤保湿,可以配合温和激素软膏如芙美松软膏及布特等外搽,一早一晚,控制后缓慢减量,布特是一种针对光敏性皮肤病的非激素类抗炎药,可以在润肤保湿的基础上慢慢减量,综合调理,应该能好。

冯爱平 2024-10-22阅读量2750

保胆取石手术后多久可以怀孕?

病请描述:保胆取石手术后怀孕的时间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一般建议在术后3-6个月左右,具体情况如下:   身体恢复情况   - 保胆取石手术虽相对胆囊切除手术创伤小,但仍需一定时间恢复。术后需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若伤口完全愈合,无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身体基本恢复正常,一般需1-2个月。 - 还需关注消化系统功能,若术后消化功能已恢复正常,无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饮食和营养吸收不受影响,通常也需1-2个月,部分患者可能需更久。   胆囊功能恢复   - 通过检查评估胆囊收缩功能和胆汁排泄情况,若胆囊功能恢复良好,胆汁分泌和排泄正常,可降低孕期胆囊疾病复发或加重风险。一般术后2-3个月胆囊功能可基本恢复,部分患者可能需3-6个月甚至更久。   药物影响   - 术后若使用抗生素、利胆药等,需考虑药物残留和对胎儿的潜在影响。多数药物在体内代谢有一定半衰期,为确保体内药物完全排出,减少对胎儿不良影响,一般停药后1-3个月怀孕较安全。   综合来看,保胆取石手术后若无异常,身体恢复良好,胆囊功能正常,且停药足够时间,3-6个月后可考虑怀孕。但怀孕前务必咨询医生意见,进行全面检查评估。

谢高山 2024-10-22阅读量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