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在眼科门诊,糖尿病患者常常怀着相似的焦虑走进诊室:“医生,我血糖高,还能做白内障手术吗?”“别人说要等白内障完全成熟才能做手术,这是真的吗?”这些广为流传的“眼科谣言”正在悄然延误许多患者的治疗时机。今天,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逐一澄清几个常见的误区,并一起听听眼科医生的建议。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风险比一般人高,还能做手术吗? 实际上,现代白内障手术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例如超声乳化术等微创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迅速、安全性高的优点。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只要在术前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通常建议控制糖化血红蛋白≤7%,空腹血糖稳定在8mmo/L以下),便可安全接受手术。如果因担忧手术风险而延误治疗,白内障可能会发展至过熟阶段,这不仅会增加手术难度,还容易产生并发症,延长恢复时间。同时,拖延治疗也会妨碍眼底检查,延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及时干预。 白内障一定要等到“成熟”才能做吗? 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过熟的白内障不仅会增加手术难度,例如晶体核硬化,导致手术风险增加,还可能增加虹膜粘连、继发性青光眼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的风险。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较高,白内障的进展较常人更迅速,并且常常伴有眼底出血等视网膜病变。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在视力明显下降(如矫正视力低于0.5)或影响眼底检查时,尽早接受手术。术后没有了白内障的干扰,便可以及时监测和治疗视网膜病变,防止视力进一步恶化。 白内障手术后视力一定能恢复如初吗? "医生说手术很成功,为啥我还是看不清?"——这是术后最常见的困惑。术后视力的恢复程度与眼底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如果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或视神经损伤等眼部疾病,即使白内障手术成功,视力也可能受到限制。就像在表面坑洼的破损荧幕上播放电影,即使再高清的电影也会变得模糊。因此,在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眼底检查,如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必要时还需要进行抗VEGF治疗或激光治疗,以改善眼底状况,提高术后视力恢复的可能性。 血糖必须严格达标才能手术吗? 手术对血糖水平的要求更侧重于“稳定”,而非追求“完全正常”。通常情况下,只要糖化血红蛋白≤7%,空腹血糖稳定在8mmo/L以下,且无其他手术禁忌症,便可正常进行手术。目前的手术切口小,感染和伤口愈合问题等都减少,因此如果怀疑眼底有严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需要治疗且白内障影响观察的话,血糖指征可以适度放宽。有些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想要控制到理想状态非常难,过度追求血糖的“完美达标”(例如,空腹血糖必须低于6.1 mmol/L)可能会延误手术时机,导致延误病情,反而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一劳永逸"是误区:手术做完是不是就不用定期复查了?"手术做完就万事大吉了?"——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白内障手术成功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血糖的管理、眼部护理以及定期复查。术后血糖的波动可能会影响眼部的恢复,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同时,糖尿病患者的眼部病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监测和治疗。眼底的病变常不知不觉,因此,患者在术后仍需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眼部检查。每半年至少1次眼底检查,合并视网膜病变者缩短至3-6个月。 总之,糖尿病患者对白内障手术不应存在不必要的恐惧和误解,而应积极面对,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保护视力,守护好“心灵的窗户”。(注:以上图源AI或bioRender医学素材网)
俞莹 2025-05-06阅读量486
病请描述: 皮肤受伤后最怕的不是留疤,而是疤痕"二次发育"——原本平整的伤口逐渐隆起成红色硬块,这就是疤痕增生。 门诊里常遇到患者指着胸前凸起的红疤焦急询问:"医生,这个疤越变越大怎么办?"这种异常增生的疤痕不仅影响美观,更会伴随瘙痒刺痛。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解析这个困扰千万人的皮肤问题。 一、你的疤痕为何"失控"生长? 当皮肤创伤超过真皮层,机体就会启动修复程序。正常愈合时胶原蛋白有序排列,而疤痕增生患者体内成纤维细胞异常活跃,胶原蛋白像失控的藤蔓疯狂生长,形成高出皮肤、发红发硬的增生性疤痕。这类疤痕多出现在前胸、肩背、耳垂等张力较大的部位,与遗传因素(约15-30%有家族史)、创伤处理不当密切相关。 需特别注意与疤痕疙瘩区分:前者局限在伤口区域,后者会像蟹足样向外扩张,两者治疗方案有差异。 二、黄金修复期做好这些事 伤口愈合的前6个月是预防关键期: 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 2.拆线/掉痂后立即使用硅胶贴(每天12小时以上) 3.关节部位配合压力治疗(压力衣需持续佩戴6个月) 4.严格防晒避免色素沉着(SPF30+物理防晒霜) 临床数据显示,规范使用硅胶贴可使增生风险降低50%。曾有患者因未重视初期护理,导致剖腹产疤痕增厚至1cm,后期需多次治疗。 三、日常护理三大准则 1. 穿着纯棉衣物减少摩擦 2. 使用含洋葱提取物、积雪草成分的祛疤膏 3. 出现瘙痒时冷敷代替抓挠 需要提醒的是,市面某些"祛疤神药"可能含强效激素,长期使用会导致皮肤萎缩。建议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根据疤痕分期选择治疗方案。 四、这些部位最危险 临床统计显示: - 前胸(尤其胸骨区) 32%发生率 - 肩背部 28% - 耳垂(打耳洞) 18% - 关节部位(膝盖/肘部)15% 这些部位因皮肤张力大、活动频繁,更容易刺激疤痕增生。 五、这些谣言别轻信 疤痕增生会自己消退(超过1年未改善需治疗) 生姜摩擦能软化疤痕(反而刺激增生) 疤痕贴贴越久越好(每天12小时足够) 儿童疤痕恢复快(儿童成纤维细胞更活跃) 六、日常护理3要3不要 要做: 1. 严格防晒(紫外线刺激黑色素沉积) 2. 洗澡水温≤40℃(高温加重瘙痒) 3. 坚持按摩(垂直于疤痕方向按压) 不要做: 1. 抓挠瘙痒处(形成恶性循环) 2. 使用不明成分祛疤膏 3. 擅自停药(激素类需遵医嘱减量) 七、特殊人群注意 孕产妇:妊娠期禁用激素注射,建议冷冻治疗 糖尿病患者:优先选择激光而非手术治疗 瘢痕体质者:微创手术也要慎重 出现疤痕增生不必焦虑,建议尽早就诊。皮肤科现在有技术及治疗等综合手段,早期干预效果更佳。记住:科学护理+及时治疗,才能有效控制这个"不听话"的疤痕。
邓娟 2025-04-15阅读量1068
病请描述: 许多患者面对身上凸起的红色疤痕时,常会感到焦虑:"这个疙瘩会越长越大吗?""会不会癌变?""能彻底消除吗?"作为从业十几年的皮肤科医生,我将用通俗语言解答大家最关心的6个问题。 一、什么是疤痕增生? 当皮肤受到外伤、手术或炎症(如严重痘痘)后,若修复过程"用力过猛",原本负责修补的成纤维细胞会过度分泌胶原蛋白,形成高出皮肤表面、发红发硬的斑块。常见于前胸、肩背、耳垂等张力较大的部位。 二、哪些人容易中招? 1. 遗传因素:父母有疤痕体质者风险增加3-5倍 2. 伤口处理不当:未及时消毒、反复感染 3. 特殊部位:关节活动区、前胸等皮肤张力大的区域 4. 特定人群:青春期、妊娠期激素波动者 三、会癌变吗?能自愈吗? 明确回答:疤痕增生本质是良性组织增生,不会癌变。但若不干预,可能持续增大1-2年,部分会逐渐变软褪色,但完全消退者不足10%。 四、目前主流治疗方案 根据临床指南推荐阶梯治疗: 1.硅胶贴/凝胶:早期(3个月内),每天8小时×3个月, 预防加重 2.糖皮质激素注射:活跃增生期 ,每月1次×3-5次, 3.脉冲染料激光,伴明显红血丝,间隔6周×3次,改善红肿 4.手术切除+放疗,顽固性疤痕,单次手术+术后放疗 五、日常护理三大禁忌 1. 忌抓挠摩擦:刺激会导致组织胺释放加重瘙痒 2. 忌擅自用药:网红祛疤膏可能含激素致皮肤萎缩 3. 忌暴晒:紫外线会加重色素沉着 六、关于治疗的常见误区 误区1:"打封闭针会依赖" 事实:规范注射激素不会成瘾,但需控制总量避免皮肤变薄 误区2:"手术切了还会长" 事实:术后配合治疗,复发率大大下降 建议在受伤后2周内开始干预,此时成纤维细胞尚未过度活跃。
邓娟 2025-04-07阅读量1232
病请描述:中日甲状腺癌诊疗指南差异解析:你的治疗方案适合哪种风格?——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贴心指南对比 文/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业30年) 甲状腺癌手术,中日指南为何“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但不同国家的诊疗策略却像“南北饮食差异”——有的爱清淡,有的偏重口。跟欧美指南主要针对欧美人群不同,中日指南都面向东亚人群,相对来说可比性更强,日本2024年版《甲状腺肿瘤诊疗指南》和中国2022年《CACA甲状腺癌诊疗指南》就是典型案例。今天,我就用“大白话”带大家看看,这两份指南在手术策略上究竟有何不同,帮你理解医生制定方案的“小心思”! 一、低风险患者:切多少?中日态度大不同 日本指南(2024): ✅ 保守派代表:对低风险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推荐“单侧腺叶切除”(只切病变一侧),坚决反对全切。 ❌ 反对预防性清扫:不推荐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认为“没必要为了可能的风险多挨一刀”。 中国CACA指南(2022): ✅ 稳妥派风格:低风险患者可选择单侧切除,但更建议“至少清扫同侧中央区淋巴结”,以防微转移。 🔍 核心差异:中国指南像“谨慎的管家”,宁可多检查;日本指南则像“精准狙击手”,力求最小创伤。 举个栗子🌰:如果把甲状腺比作蝴蝶翅膀,低风险肿瘤就像翅膀上的一个小黑点。日本指南建议“只剪掉黑点所在的半边翅膀”,而中国指南会“剪掉黑点+检查周围是否有灰尘(淋巴结)”。 二、淋巴结清扫:预防性手术该不该做? 日本指南(2024): ❌ 明确反对:对未发现淋巴结转移(cN0期)的患者,不推荐预防性清扫中央区或侧颈区淋巴结。 📉 理由:研究显示,清扫不会降低复发率,反而可能增加声带麻痹、甲状旁腺损伤等风险。 中国CACA指南(2022): ✅ 倾向支持:建议在保留神经和甲状旁腺的前提下,至少清扫病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 📈 理由:亚洲人群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清扫可更彻底评估病情。 划重点📌:日本指南认为“看不见敌人就不开枪”,中国指南则主张“提前排雷更安心”。 三、特殊人群:孕妇确诊甲状腺癌,切还是不切? 日本指南(2024): 🤰 温柔建议:孕期确诊且病情稳定者,不推荐立即手术,可产后处理。 🌟 人性化考量:研究发现,孕期手术和产后手术的预后无差异,避免胎儿风险。 中国CACA指南(2022): ⚖️ 灵活处理:根据肿瘤进展速度和患者意愿决定,但未明确反对孕期手术。 费主任贴心话💬:孕期妈妈如果确诊,别焦虑!多数低风险甲状腺癌生长缓慢,产后治疗完全来得及。 四、高风险患者:手术范围怎么定? 日本指南(2024): 🎯 精准个体化:即使高风险患者,若年轻(<55岁)或身体弱,也可选择单侧切除。 🚨 关键标准:是否侵犯气管或食管才是真正的“高危信号”,肌肉或神经侵犯不算。 中国CACA指南(2022): 🔪 更大范围:高风险患者通常推荐全甲状腺切除+淋巴结清扫,确保彻底清除病灶。 对比总结🔍:日本指南像“定制西装”,根据年龄、侵犯部位量身定制;中国指南更像“标准尺码”,强调全面覆盖风险。 五、术后管理:中日都重视,但细节有别 共同点: ✅ 强调保护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 ✅ 推荐术中神经监测(IONM)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 差异点: 🇯🇵 日本指南:新增术后并发症详细管理(如出血、发声障碍),像“术后护理说明书”。 🇨🇳 中国指南:更侧重术后辅助治疗(如放射性碘治疗)的应用范围。 费主任的实用建议 1️⃣ 低风险患者: 若追求最小创伤,可参考日本策略;若求稳妥,选中国方案。 关键:充分与医生沟通自身需求! 2️⃣ 淋巴结疑虑: 术前超声精准评估比“一刀切”更重要,别让过度治疗成负担。 3️⃣ 特殊人群: 孕妇、高龄患者优先选择保守治疗,健康和生活质量要兼顾。 指南差异的背后:文化还是科学? 日本指南的“保守”源于大量长期随访数据,证明低风险患者过度治疗并无获益;中国指南的“积极”则基于亚洲人群特点和医疗现状。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适合的选择。 参考文献: 日本《甲状腺肿瘤诊疗指南》(2024) 中国《CACA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22) 健康路上,愿每位读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案”! 🌸
费健 2025-03-20阅读量550
病请描述: 婴幼儿血管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高达4%-10%。作为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邓娟主任医师在接诊中发现,90%以上的患儿家长都存在着"治疗焦虑"——既担心放任生长会影响容貌和功能,又害怕治疗过程给孩子带来创伤。针对门诊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邓主任给出了专业建议: 1. 诊断时机:并非所有红痣都需要治疗,但对于生长在眼周、口鼻、会阴等特殊部位,或直径超过5cm的瘤体,建议在出生后1-3个月黄金窗口期就诊。 2. 愈后管理:建立专属电子健康档案,通过用药提醒、视频复诊和24小时紧急咨询。临床统计显示,早期规范治疗的患儿,95%在1-2年内达到理想消退效果,瘢痕发生率低于3%。 一、血管瘤不治疗会自行消退吗?什么时候必须干预? 邓娟主任指出: 超过10%的婴幼儿血管瘤可能会自然消退,但以下3类情况需尽早治疗: 1. 高风险部位:眼周、口鼻周围可能影响视力或呼吸功能 2. 快速增生期(出生后3-6个月)体积增大超过30% 3. 已出现溃疡或感染的血管瘤 二、血管瘤治疗后会留疤吗?关键看这3点 针对家长最担忧的留疤问题,邓娟主任强调: 1. 早期干预:出生后1-3个月,接受治疗的患儿可大大缩短病程 2. 技术选择:585nm脉冲染料激光(无创、靶向封闭血管) 3. 创面护理:治疗后配合医用敷料+皮肤修复因子,促进表皮再生 三、治疗后出现破溃怎么办?3步家庭护理法 即使规范治疗,仍有15%-20%患儿可能出现暂时性表皮破损,家长可参照以下护理流程: 1. 清创: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外涂莫匹罗星软膏 2. 隔离:覆盖水胶体敷料(如美皮康),每日更换 3. 促愈:结痂后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 邓主任提醒:如创面渗液增多或伴发热,需立即到院进行处理。 "很多家长抱着'等等看'的心态,反而错过了最佳干预期。"邓主任强调,商丘五院皮肤科已建立血管瘤多学科诊疗中心,及时规范的治疗不仅能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风险,更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康心理发育的基础。
邓娟 2025-03-20阅读量714
病请描述: 浸润性乳腺肿瘤是一种恶性肿瘤,一般与遗传因素、雌激素、放射暴露、大量饮酒、饮食不当等情况有关,如果属于病情早期,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采取手术、化疗、放疗、激素治疗、靶向治疗等方式综合治疗,而且个人体质较好,术后注意做好护理措施,则长期生存。 早期的浸润性乳腺癌不严重 如果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癌细胞没有扩散和转移,一般可以通过手术治疗,通常预后较好。手术是浸润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对早期浸润性乳腺癌,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肿块切除术或乳房切除术等治疗,同时配合化疗、放疗等,绝大多数能够达到较好的预后效果; 对于全身情况差、年老体弱或已有晚期转移的患者,预后通常较差,此时是比较严重的癌。 如果患者治疗不及时,或者发现时已经处于晚期,疾病出现向肺部、肝脏等转移,这种情况一般预后较差,多以手术治疗的同时,配合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法,主要以缓解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为主。 关于浸润性乳腺肿瘤的注意事项和建议: 1、定期进行乳腺检查:每间隔3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到医院进行一次乳腺检查,能够及早发现和诊断疾病,有助于预防疾病向严重的方面发展。 2、保持良好心态和生活习惯: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情绪,对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预防免疫力下降,增强抗病能力。
赵华栋 2025-02-08阅读量1074
病请描述:面对肺结节CT报告,你是否曾经感到困惑与不安?在医院完成肺部CT检查后,面对手中的检查报告,很多人往往一脸茫然,只知道检查结果存在问题,但具体是什么情况却一无所知。但由于就诊患者众多,医生往往无法对每个病例进行详尽的解释,这导致许多患者自行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有患者选择在网上自行查询,结果往往是越查越焦虑。那么,如何有效地自我解读肺结节CT结果呢? 什么是肺结节?肺结节是指肺内直径小于3cm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影像学表现为密度增高的阴影,可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晰或不清晰的病灶。在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提出,为便于对肺结节精准管理,特别将肺结节中直径<5mm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10mm者定义为小结节。研究表明,结节越大,恶性风险越高,5mm以内的肺结节恶性概率小于1%。二、自我解读CT报告的描述部分CT报告的描述部分通常包含关于肺部结节的详细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评估结节的性质至关重要。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位置:了解结节位于肺部的哪个部位,有助于医生判断其可能的影响和后续处理。例如,结节靠近胸膜或支气管可能更容易引起症状或需要更密切的关注。 2. 大小:结节的大小是评估其恶性风险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小于5毫米的结节多为良性,称为微小结节;5至10毫米的结节称为小结节;而大于10毫米的结节则需警惕恶性可能。对于大于1厘米的结节,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穿刺病理活检以明确性质。值得注意的是,结节的大小并不是判断其良恶性的唯一标准,但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3. 形态:结节的形态也是评估其性质的关键。良性结节通常形态规则,表面光滑;而恶性结节则可能表现为毛刺征、分叶状、不光滑等不规则形态。这些形态上的特征往往能够反映出结节的生长方式和生物学特性。 4. 密度:密度均匀的结节多为良性,而密度不均匀的结节则可能是恶性的。此外,磨玻璃结节的肺癌概率高于实性结节。但需要注意的是,磨玻璃结节并不一定都是恶性的,有些发展缓慢的磨玻璃结节也不必过于紧张。对于这类结节,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其变化,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后续处理。三、自我解读CT报告的结论部分CT报告的结论部分通常会给出倾向性诊断和建议。这部分内容对于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果报告规范,结论部分就能提供关于结节性质的大致判断以及后续处理建议。 1. LU-RADS分类:LU-RADS(肺结节分级报告系统)是一种用于评估肺结节恶性风险的分类方法。如果CT报告采用了LU-RADS进行分类,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分类结果来评估结节的性质。例如,2类的病变几乎都为良性,无需紧张;3类病变可以观察,并会写明复查的推荐间隔时间;4类以上的病变则有恶性可能,需进一步寻求医生的帮助。通过LU-RADS分类,我们可以对结节的恶性风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合理安排后续的检查和治疗。 2. 其他描述:除了LU-RADS分类外,CT报告结论部分还可能包含其他描述,如“考虑良性结节”、“建议定期复查”等。这些描述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结节的性质和后续处理建议。例如,“考虑良性结节”意味着该结节目前看起来是良性的,但仍需要定期观察以确保其没有发生变化;“建议定期复查”则意味着我们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的CT检查以监测结节的变化。四、结合个人情况综合判断在解读CT结果时,除了关注报告中的关键信息外,还需要结合个人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家族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这些因素对于评估结节的恶性风险具有重要的影响。 1. 年龄和性别: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肺癌的风险也会增加。同时,男性患肺癌的风险通常高于女性。因此,对于年龄较大或男性患者来说,需要更加关注CT结果中的异常表现。 2. 吸烟史:吸烟是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吸烟或大量吸烟的人患肺癌的风险较高。因此,对于有吸烟史的人来说,需要更加警惕肺部结节的出现和变化。 3. 家族病史:如果家族中有肺癌患者或相关疾病史,那么个体患肺癌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在解读CT结果时,需要考虑到家族病史这一因素。五、寻求专业医生意见虽然自我解读CT结果有助于了解大致情况,但并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意见。因此,在拿到CT结果后,最好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1. 咨询胸外科医生:胸外科医生是肺部疾病诊断与治疗的专家。他们可以根据患者的CT结果和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2. 了解治疗方案:如果CT结果显示结节存在恶性风险或已经确诊为肺癌,那么患者需要了解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情况。这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多种治疗方式的选择和组合。3. 保持积极心态:面对肺结节的CT结果,患者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即使结节存在恶性风险或已经确诊为肺癌,也不必过于恐慌和绝望。通过及时的治疗和护理,许多患者都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自我解读肺结节CT结果需要关注描述部分的关键信息如位置、大小、形态和密度等;理解结论部分的倾向性诊断和建议如LU-RADS分类和其他描述等;并结合个人情况如年龄、性别、吸烟史和家族病史等进行综合判断。同时,寻求专业医生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专业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结节的性质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在面对肺结节CT结果时,患者不要过于紧张和焦虑。要保持冷静和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定期进行体检和复查以了解自己的肺部健康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张百华 2025-02-07阅读量906
病请描述:牛先生本是一位性格开朗,善于交流的人,在3年前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表情也异常的严肃,刚开始家人担心他有工作压力,经常开导他,但牛先生说他没有压力,就只是不想说话,对此,家里人也是束手无策,甚至怀疑他是精神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带他去了精神科,服用了一段时间抗抑郁焦虑的药物。后来,牛先生的家人逐渐发现,他不仅不愿意与人接触交流,行动也变得迟缓,于是来到了医院就诊,在进行相关检查后被确诊为患上了帕金森病。 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是中脑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引起的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其发生与年龄、遗传因素及接触环境毒素有关,主要发病人群集中在60岁以上老人,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之后,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杀手”,目前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根据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患者的个体差异,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实现“专病专治”。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帕金森病早期的首选治疗手段,但药物疗效较好的阶段即“蜜月期”过后,单纯的药物治疗已经无法控制病情,患者会出现异动症、开关现象等症状。经过帕金森关爱中心多学科团队充分评估后,可考虑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缓解患者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帕金森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初期症状复杂多样且不典型,很容易被忽视,因此要及早识别帕金森病的危险信号,早干预早治疗。1、早期震颤 往往从一侧上肢手部开始,呈节律性搓丸样动作,且静止时易发生。2、行动迟缓和步态异常 刷牙、系纽扣等一些精细的动作变得缓慢吃力,走路感觉迈不开步子,迈步时腿突然“僵住”,姿势不稳。3、不典型的“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失眠、多梦、焦虑、抑郁、记忆力下降、便秘等,病情发展到后期还会出现“面具脸”,患者通常表情呆板。 王学廉教授提醒: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症状,应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行确诊。虽然帕金森病不能完全治愈,但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和细致护理等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能够很好地控制帕金森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学廉 2025-01-23阅读量1654
病请描述: 一、什么是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指患者在咽食物、液体或唾液时,感到困难或无法完成正常吞咽功能的一种症状,常见于中风、脑外伤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偏瘫患者。吞咽障碍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脱水、窒息、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需引起重视。 二、偏瘫患者吞咽障碍的表现 1. 进食时呛咳:进食或饮水时频繁出现咳嗽或呛咳现象。 2. 饮水从鼻腔流出:吞咽不协调导致水或流质食物逆流。 3. 进食困难:吞咽时感到卡住或疼痛,甚至无法下咽。 4. 声音嘶哑:吞咽后声音改变,提示食物可能误入气管。 5. 体重下降或营养不良:由于进食困难,患者摄入不足。 三、护理的重要性 科学的护理不仅能改善吞咽功能,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偏瘫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方法 1. 评估吞咽功能 • 定期由医生或语言治疗师进行吞咽功能评估,以了解患者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2. 进食姿势调整 • 坐姿进食:让患者保持直立坐姿,身体略前倾,避免仰头。 • 偏瘫侧支持:若有单侧肌肉无力,可在弱侧颈部放置支撑物,帮助稳定头部。 3. 饮食调整 • 选择适当的食物:初期以半流质、软烂的食物为主,如浓汤、米糊、果泥,避免过稀或过干的食物。 • 食物粘稠度调整:根据吞咽能力,增加液体的粘稠度以减少误吸风险。 • 少量多餐:每次进食少量,避免长时间进餐造成疲劳。 4. 吞咽训练 • 唇舌运动训练:练习咂嘴、鼓腮、舔舌等动作,加强面部和舌部肌肉力量。 • 咽部肌肉训练:尝试用吞咽动作来练习,例如吞口水、模拟咳嗽。 • 强制咽反射:使用冰棒或冰水刺激咽部,帮助唤醒咽反射。 5. 预防误吸 • 吃饭时避免交谈、笑声过多。 • 进食后确保患者保持直立至少30分钟。 • 定期吸痰,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6. 康复治疗辅助 • 电刺激治疗:通过低频电刺激促进咽部肌肉的功能恢复。 • 针灸治疗:中医针灸可以刺激咽部穴位,如廉泉、承浆,辅助改善吞咽功能(需专业中医师操作)。 7. 心理支持 • 吞咽障碍可能让患者产生自卑、焦虑情绪,家属应鼓励其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保持信心。 五、日常注意事项 1. 进食环境应安静,避免干扰。 2. 密切观察进食过程中的表现,发现呛咳或不适立即停止喂食。 3. 根据医嘱补充必要的营养支持,如鼻饲或胃管喂养。 4. 定期复诊,调整康复计划。 六、结语 偏瘫患者的吞咽障碍护理是一项长期且细致的工作,需要患者、家属及专业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护理和积极康复训练,许多患者可以逐步恢复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在经历类似问题,建议尽早咨询康复科专业人士,制定适合的护理和治疗方案。
金守谦 2025-01-21阅读量1478
病请描述:医聊第131期孕产妇、婴幼儿健康管理怎么做?近期,我们身边阳性的病例多了起来,孕产妇、宝爸宝妈们也开始陷入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当中,不仅担心自己的身体会受病毒的威胁,更多的是担心感染新冠后会影响宝宝的安全。孕产妇、婴幼儿作为特殊群体,应该如何做好防护?感染后应该怎么办?经多位专家支援,小布整理了一份针对孕产妇、婴儿、儿童的防护指南,收藏起来!本期科普嘉宾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花晓琳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大产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医师,博导,东院产科主任,上海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医促会妇产健康医学分会常委赵敏慧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护理部副主任,主任护师,硕导,上海市护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健康传播专委会委员,上海市优生优育科学协会母乳喂养促进专委会委员谢红娟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药剂科副主任,主任药师,硕导,上海市医学会临床药学专科分会妇儿专业学组委员上海市儿童医院董晓艳上海市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硕导,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委员,上海肺功能协作组副组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变态专委会呼吸学组组长高沛上海市儿童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龚小慧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导,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医师分会委员
洪岭 2025-01-14阅读量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