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很多肺动脉高压患者住院期间会吸氧、服用靶向药物,但回家后很少坚持长期吸氧。患者经常询问,肺动脉高压需要长期吸氧吗?缺氧是肺动脉高压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本质所在。血液中的氧含量降低可加重肺动脉高压,使心脏的工作负担加重。所以对于绝大多数肺动脉高压患者,特别是休息时指尖血氧饱和度低于95%,活动后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患者,吸氧治疗能使患者体力和大脑功能得到改善,是科学治疗策略中的重要一环。吸氧可以有效改善肺循环,降低肺动脉高压及血管阻力,提高组织血氧饱和度。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特别是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行右心导管检查吸氧试验时,我们发现患者吸氧10分钟后,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阻力下降,心排量较基线时明显改善。部分慢性肺部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在吸氧后血流动力学也会有显著的变化。其他类型肺例如风湿性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等患者吸氧后血流动力学也能见到类似的现象。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肺动脉高压指南明确规定,建议肺动脉高压患者长期吸氧,并肯定吸氧治疗对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衰竭的积极作用。对于大多数患者,采取鼻导管吸氧即可,为了预防呼吸道感染,应定期清洗鼻导管。氧流量一般控制在2-3升/分,每日吸氧时间可以灵活掌握,一般不低于6小时/日。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吸氧也不是越多越好,血液内氧含量过高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蓄积,甚至引起肺心脑病,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高流量氧气也会损伤鼻粘膜。对于此类患者建议家庭长期低流量吸氧(低于2L/min)并联合家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并建议患者每日治疗17小时以上,并定期对无创呼吸机管道进行消毒,避免发生感染。患者家中如何监测血氧饱和度呢?血液氧含量可以通过便携式脉冲氧饱和度测量仪来显示。建议患者外出时携带脉氧仪,以便在出现症状时知道自己是否缺氧。同时,也可监测吸氧后血液氧含量的变化。
姜蓉 2018-05-21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很多肺动脉高压患者住院期间会吸氧、服用靶向药物,但回家后很少坚持长期吸氧。患者经常询问,肺动脉高压需要长期吸氧吗?缺氧是肺动脉高压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本质所在。血液中的氧含量降低可加重肺动脉高压,使心脏的工作负担加重。所以对于绝大多数肺动脉高压患者,特别是休息时指尖血氧饱和度低于95%,活动后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患者,吸氧治疗能使患者体力和大脑功能得到改善,是科学治疗策略中的重要一环。吸氧可以有效改善肺循环,降低肺动脉高压及血管阻力,提高组织血氧饱和度。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特别是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行右心导管检查吸氧试验时,我们发现患者吸氧10分钟后,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阻力下降,心排量较基线时明显改善。部分慢性肺部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在吸氧后血流动力学也会有显著的变化。其他类型肺例如风湿性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等患者吸氧后血流动力学也能见到类似的现象。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肺动脉高压指南明确规定,建议肺动脉高压患者长期吸氧,并肯定吸氧治疗对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衰竭的积极作用。对于大多数患者,采取鼻导管吸氧即可,为了预防呼吸道感染,应定期清洗鼻导管。氧流量一般控制在2-3升/分,每日吸氧时间可以灵活掌握,一般不低于6小时/日。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吸氧也不是越多越好,血液内氧含量过高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蓄积,甚至引起肺心脑病,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高流量氧气也会损伤鼻粘膜。对于此类患者建议家庭长期低流量吸氧(低于2L/min)并联合家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并建议患者每日治疗17小时以上,并定期对无创呼吸机管道进行消毒,避免发生感染。患者家中如何监测血氧饱和度呢?血液氧含量可以通过便携式脉冲氧饱和度测量仪来显示。建议患者外出时携带脉氧仪,以便在出现症状时知道自己是否缺氧。同时,也可监测吸氧后血液氧含量的变化。
姜蓉 2018-05-18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病理变化,手术风险陡然增加。本组7例,男4例,女3例。年龄37-65岁,胆囊结石病史2-7年,平均5年。均有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史。B超及CT提示胆囊结石、胆囊炎,排除胆管疾病。血液透析原因:慢性肾炎5例,糖尿病肾病1例,移植肾失活1例。血液透析时间3-11年,平均5年。2次/周2例,3次/周5例。均有高血压史,其中2例伴心律失常。心电图显示:左室高电压,房性早搏,ST-T改变等。慢性支气管炎及糖尿病各1例。7例术前实验室检查,尿素氮23.92-32.45mmol/L,肌苷747-925μmol/L,红细胞1.85-2.83x1012/L,血红蛋白55-86g/L,红细胞比容22.7%-28.5%,血小板90-180x109/L,血钾4.1-4.5mmol/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2例。7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平均30min,出血5-20ml。术后48小时内恢复肛门排气并进食,腹腔引流24小时内拔除。7例恢复良好,无戳孔及腹腔感染,无肺部感染。术后住院4-6天,随访7-36个月,无胆道残余结石、黄疽及腹痛等并发症,仍维持血液透析治疗。33%的血液透析患者可出现胆囊结石并和年龄有关。血液透析患者由于体液和细胞免疫受到损害,发生感染的危险性远高于普通人群。一旦并发胆道急性感染,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目前主张对有症状或准备肾移植的胆囊结石患者应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贫血、营养不良、高血压、心肺血管疾病、糖尿病、凝血功能紊乱等,这些症状又互为因果。本组均有贫血、营养不良,引起这两者的主要原因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减少,蛋白摄人不足或丢失过多。现已证实红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并产生许多相关的免疫物质。红细胞比容低于30%时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手术创面易出血,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需针对病因给予纠正。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铁剂纠正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既纠正贫血,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血清纤维蛋白原在贫血被纠正后增高,血小板凝聚能力增强使出血时间异常得到明显纠正。高血压及心肺疾病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气腹使隔肌抬高,有心肺功能障碍者一度被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禁忌证。此类患者高血压的原因以容量增加占多数,血液透析对以容量增加为主的高血压有显著的疗效,对多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除血液透析外还需服降压药维持血压平稳。还应查找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并给予纠正,控制高血糖。术中气腹压力维持在12mmHg以下。用化痰药、雾化吸人等促痰液排出净化呼吸道,改善肺通气功能。用敏感抗生素预防感染。鼓励患者近一早下床活动,控制补液量及补液速度,以防出现心力衰竭。这些措施对保证术中安全及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维持性血液透析为此类患者手术安全提供了保障,目前提倡术前1天用低分子肝素透析一次,既可清除体内毒素,又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减少出血。术后初次透析时间不要超过3天,否则尿素物质蓄积可产生相应的并发症。头孢类药物33%-99%由肾脏排泄,血液透析患者使用时应减少剂量或隔日应用,否则可因浓度过高产生精神症状。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对肌体免疫抑制作用少,对水电平衡影响小,术后能早期活动,胃肠道功能恢复快,肺部并发症少,更适合血液透析患者。但必须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各自不同复杂的并发症和实验室检查评估其对手术的耐受力,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措施,使其平安渡过围手术期。本文选自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年9月第8卷第9期。
赵刚 2017-08-04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 2016年中,不少关于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的研究指出:现行ARDS临床实践中仍有很多不确定之处,面临巨大挑战。2016年的研究中发现了不少ARDS实践中存在的问题。TheLancet杂志就2016年ARDS领域最新进展进行了盘点。 ARDS认知不足,「通过大规模观察性研究来了解急性重症呼吸衰竭对全球的影响」(LUNG-SAFE)研究是一个为期4周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在全球50个国家的459个重症监护室(ICU)招募了13566名接受有创或无创机械通气的患者。 根据各地研究学者收集的研究数据,有3022名患者满足柏林ARDS诊断标准。但是当患者首次符合ARDS诊断标准出现缺氧表现时,只有34%的患者会被诊断为ARDS。只有60%的ARDS患者能在住院期间得到正确的ARDS诊断,40%的患者会被漏诊。 上述结果说明,目前对于ARDS的临床认知较差。漏诊的ARDS患者更可能接受较大潮气量机械通气,接受获益治疗的可能性也显著下降,如:较高的呼气末正压(PEEP)、俯卧位通气或神经肌肉阻滞治疗。反复漏诊的ARDS患者不能得到正确的治疗,这些都会导致这些患者的临床转归变差。 目前,针对这一问题急需制定解决方案。需要在医务工作者中加强ARDS概念的推广,但是仅依靠加强医务工作者ARDS概念的了解并不足以改善ARDS的诊断和治疗。新的方法,如:电子警报系统或默认小潮气量通气,或能改善医务工作者对ARDS的认知。ARDS患者呼吸支持替代方案ARDS患者转归极差。 LUNG-SAFE研究中,有828名(35%)ARDS患者在28天内死亡。气管内插管的并发症与ARDS死亡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其他呼吸支持替代方案。一个通过头盔而不是标准面罩给予ARDS患者无创正压通气的单中心研究得到了耐人寻味的结论(这个研究只有80名患者,该研究因其数据安全性和监督委员会的意见被提前终止)。这个研究将已接受8小时无创通气的ARDS患者随机分配至:继续通过面罩无创通气组或通过头盔通气组。 研究发现,两组的转归存在显著差异。面罩组的插管率是61%,而头盔组只有18%。这个研究的结果是非常理想的。但是有研究学者倾向于通过更安全的、高流量鼻导管来替代面罩进行无创通气。需进一步研究来比较高流量鼻导管和头盔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疗效上的差异。 多学科联合每日目标设定仍存有争议很多ICU已经将多学科联合、每日目标设定作为ARDS常规临床治疗的一部分。但是,一个在巴西118个ICU进行的、大规模整群随机质量改进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论。这个研究中,ICU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常规治疗组和质量改进治疗组(包括多学科联合评估和每日目标设定)。研究发现,这些质量改进手段可以改善患者对重要治疗措施的依从性,包括:使用小潮气量通气患者比例增加,避免使用重度镇静患者的比例增加。研究发现,这些干预措施还改善了ICU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患者的安全感。但是这些干预措施并未改善这个研究的初级终点:院内死亡率。研究发现,相比对照组,干预措施增加了10%的患者使用小潮气量通气,但是这一患者人群的死亡率只下降了不到1%,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照料者健康状况受到关注,很多ARDS的照料者并非专业医护人员。一个在加拿大医院进行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招募了280名机械通气患者(接受7天或7天以上机械通气)的照料者。研究评估了这些照料人员在患者出院后1年的抑郁症状、心理健康情况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59名(43%)照料者在患者出院1年后仍有高危抑郁症状。虽然大多数照料者的抑郁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善,但是39名(18%)照料者在患者出院后的1整年内仍保持高水平抑郁状态。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有办法可改善因家庭成员危重病导致的心理不适感受。 在一个包括了4个ICU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将那些需接受7天机械通气患者的照料者(非专业医护人员)随机分配为两组:情感支持组(定期给予情感支持)或常规护理组(从ICU团队处得到常规的支持信息)。研究发现,虽然在3个月随访时,两组受试者的焦虑或抑郁症状并无显著差异,但是情感支持组受试者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比例轻度增加。这个研究指出,不应给予受试者强制性的情感支持治疗。研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对于那些即将或已经收治入ICU患者的家庭成员,怎样才能提供有效的情感支持。2016年,ARDS领域并未得到令人信服的证据,也未出现「高招」。但是2016年的ARDS研究强调了目前实践现中所面临的困难。如何更好的治疗ARDS患者及其家属,任重而道远。
王智刚 2017-02-08阅读量7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