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创伤 > 治疗

创伤治疗

创伤治疗相关内容 更多>

瑞金新增千张床位! ...

病请描述:瑞金新增千张床位! 费健医生:顺便聊聊你脖子上那只“小蝴蝶”的守护指南(必看) 文章出处: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费健主任医师撰写,结合瑞金医院最新发展动态及专业医学知识。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双栖”专家。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深耕线上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10万人次,致力于提供最专业、易懂、贴心的健康知识。推荐理由: 瑞金医院正在大力拓展,新增超千张床位!这不仅是医院的大事,更是我们老百姓健康保障的升级。费健主任借此契机,用轻松活泼的方式,跟大家聊聊我们脖子上那个重要的“小蝴蝶”——甲状腺,以及如何守护它的健康。内容权威、实用,语言亲切,特别适合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朋友们阅读。 瑞金医院“扩圈”啦!聊聊咱脖子上的“小蝴蝶”与健康未来 大家好,我是费健,瑞金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最近咱们瑞金医院可是有大动作,金山院区、闵行院区、嘉定院区都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或刚升级完,加起来新增床位超过一千张!(金山400张装修中,闵行500张打造研究型医院,嘉定二期新增600张,总床位达1400张!)看到医院不断壮大,能服务更多市民,作为其中一员,我也特别高兴! 这让我想到,医院“扩圈”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大家的健康。今天呢,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跟各位好朋友,尤其是姐妹们(我知道你们更关注细节!),聊聊我们身体里一个特别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小零件”——甲状腺。它呀,就安安静静地待在我们脖子前面,形状像一只展开翅膀的小蝴蝶,虽然个头不大,却是掌管我们身体“能量代谢”的大管家! 为什么甲状腺健康特别值得关注? 简单说,这个小管家要是“闹情绪”(功能异常)或者“长了小疙瘩”(结节),影响可大了!你可能感觉: 莫名的心慌手抖、怕热多汗、吃得多还瘦? (可能是甲亢,管家太勤快了!) 总是没精神、怕冷、浮肿、体重增加? (可能是甲减,管家偷懒了!) 脖子好像有点粗?或者摸到个小包块? (可能是甲状腺结节或肿大) 尤其是甲状腺结节,现在体检发现的特别多!别慌,先听我说,绝大部分结节都是良性的“好邻居”。但正因为发现得多,我们更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它、管理它。 费医生的贴心“护蝶”小课堂: “蝴蝶”的悄悄话:留意这些信号! 脖子变粗或摸到肿块(哪怕不疼) 声音无缘无故嘶哑或改变 吞咽时感觉有点卡,或者呼吸困难(比较少见,通常结节较大时) 前面提到的那些“能量异常”信号:心慌、怕热/怕冷、体重异常变化、情绪大起大落、容易疲劳等。 记住: 很多甲状腺问题早期根本没感觉!定期体检是关键。 体检报告上的“结节”?先深呼吸! 超八成是良性! 就像皮肤上长个痣,大多数结节安分守己,定期观察就好。 看懂B超“关键词”: 医生会看结节的大小、形状(规则不规则)、边界(清不清晰)、内部结构(是实心还是囊性)、有没有钙化(尤其是微钙化)、血流信号等。别自己吓自己,交给专业医生解读。 甲功检查很重要: 抽血查甲状腺功能(TSH, FT3, FT4等),看你的“小管家”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如果医生说“需要干预”,有哪些选择? 密切观察: 对于小的、低风险的良性结节,定期复查B超和甲功是最好的策略。 药物治疗: 主要用于调节甲状腺功能(如甲亢、甲减),对缩小结节效果有限。 传统外科手术: 适用于较大的良性结节压迫气管/食管、怀疑或确诊为恶性(甲状腺癌)、或者有美容需求。技术成熟,效果确切。我们瑞金医院外科团队在这方面经验非常丰富。 微创消融技术(我的“拿手戏”之一): 对于部分中等大小、良性的、有症状(如颈部不适、压迫感)或影响美观的结节,这是个好选择!就像用一根细针,在超声精准引导下,“点对点”地把结节“加热消除”。创伤小(针眼)、恢复快(通常当天或隔天就能回家)、疤痕几乎看不见,特别适合爱美的朋友。如果是甲状腺微小癌,需要找费医生做专业评估。 选择哪种方式? 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需要医生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结节性质、大小、位置、个人意愿等)综合判断。记住,多和你的医生沟通,了解清楚利弊! 日常如何爱护你的“小蝴蝶”? 均衡饮食: 碘摄入要适量。咱们国家大部分地区吃加碘盐就够了,海带紫菜这类超高碘食物别天天当饭吃。保证优质蛋白、蔬果摄入。 远离辐射: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颈部X光、CT等(必要检查时做好防护)。远离核污染风险区。 管理情绪,保证睡眠: 长期压力大、熬夜可是很多内分泌疾病的“催化剂”,甲状腺也容易受影响。学会放松,睡个好觉! 戒烟限酒: 烟草对甲状腺很不友好。 定期体检: 尤其是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或自己曾经有过问题的朋友,建议每年做一次甲状腺B超和甲功检查。 回到瑞金医院的“大动作”: 看到金山、闵行(那个“生命综合体,健康会客厅”的理念真棒!)、嘉定院区的新进展,特别是嘉定二期优化了妇科、儿科等布局,新增了大量车位,我深切感受到医院在努力让优质的医疗资源离大家更近、就医体验更好。这意味着,未来大家,无论住在上海的哪个区域,需要更专业的甲状腺检查、评估或治疗(无论是观察、用药、传统手术还是微创消融),都能更便捷地获得瑞金医院同质化的高水平医疗服务。这是我们作为医者最希望看到的——守护健康,没有距离。 最后费医生想说: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关注甲状腺,就是关注我们身体的“能量引擎”和“情绪开关”。别忽视脖子上的任何小变化,但也别被“结节”二字吓倒。科学认识、理性对待、定期检查、及时沟通,是应对甲状腺问题的“黄金法则”。我做了30多年外科医生,也做了不少微创消融,深知早发现、早干预的重要性。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大家。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也在线上(全网百万粉丝的平台),随时准备用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如果大家有甲状腺或其他普外科方面的疑问,也欢迎在合规的平台上咨询。祝大家都能拥有健康、有活力的“小蝴蝶”,享受美好生活!  

费健 2025-07-08阅读量17

验血就能区分甲状腺癌和良性结...

病请描述: 标题:验血就能区分甲状腺癌和良性结节?新研究带来曙光!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专注甲状腺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大奖获得者。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帮助超10万朋友,致力于用最明白的语言讲清最专业的甲状腺知识。)亲爱的朋友们,尤其是关注甲状腺健康的女士们,大家好! 我是费健医生。今天在门诊,又遇到好几位拿着甲状腺B超报告忧心忡忡的朋友,担心结节是癌。这种焦虑我非常理解!目前区分甲状腺结节是良性(比如结节性甲状腺肿)还是恶性(最常见的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主要靠B超和细针穿刺(FNAB)。但B超有主观性,穿刺呢,听着就让人紧张,而且也有一定的不确定率。大家是不是都在想:能不能像查血糖、血脂一样,简单抽个血就能有个参考?最近,一篇发表在顶级科学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就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令人鼓舞的一步!这项来自波兰的研究发现,血液里两种特定的“信号分子”组合起来检测,在区分甲状腺乳头状癌和良性结节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高特异性(96%)!这研究我看完后很兴奋,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潜在的新希望。研究出处:这项研究由波兰比亚韦斯托克医科大学的 Magdalena Ćwiklińska-Dworakowska 等学者领衔,发表在2025年5月2日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题目是《初步结果表明评估bFGF和TNF-β联合浓度在区分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方面的潜力》。为什么费医生特别关注这项研究?作为一名每天与甲状腺疾病打交道的医生,我深知精准诊断的重要性。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比如不必要的甲状腺手术)不仅增加患者身体负担和心理压力,也浪费医疗资源。这项研究探索的正是我们急需的、更便捷、更客观的辅助诊断工具——血液标志物。虽然还在初步阶段,但其展现的高特异性(意味着能更准确地“排除”良性,减少误诊为癌的可能)非常值得期待!让我们看看这项研究发现了什么关键信息:大海捞针,找到关键“信号兵”:bFG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与细胞生长、血管新生有关,常被形象地称为癌细胞的“肥料”。IL-9 (白细胞介素-9): 参与免疫调节,在癌症中的作用复杂。IL-18 (白细胞介素-18): 与炎症反应相关。TNF-α (肿瘤坏死因子-α): 著名的促炎因子,在癌症中扮演“双面角色”。TNF-β (肿瘤坏死因子-β,也叫淋巴毒素-α): 与TNF-α同家族,也与免疫炎症相关。研究人员没有漫无目的地找,而是精准检测了48种与免疫、炎症、肿瘤生长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包括各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生长因子等)在血液中的浓度。他们比较了 32位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 和 26位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 的血液样本。结果发现,有5种蛋白质在癌症患者血液中的浓度显著高于良性结节患者:单打独斗不够强,双剑合璧显威力:TNF-β 联合 bFGF 进行检测时:诊断特异性飙升到惊人的 96%! 这几乎意味着,如果这个联合检测结果是阴性,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这个结节是良性的!这对于避免让良性结节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焦虑和过度治疗(如手术)具有巨大潜力!虽然敏感性(检出所有癌症的能力)为44%,还有提升空间(意味着有一部分癌可能漏掉),但其超高的特异性是当前最大的亮点。特异性高达92%: 这意味着如果检测结果是阴性(低于某个值),那么有92%的把握可以认为这个结节是良性的(不是癌),大大降低了误诊为癌的风险!阳性预测值(PPV)为89%: 如果检测结果是阳性(高于某个值),那么有89%的可能性是癌。AUC (判断诊断准确性的指标) 为 0.72 (1为完美)。单独看这5个指标,虽然都有差异,但诊断能力各有优劣。其中 TNF-β 单独检测表现最好:但是! 当研究人员尝试将不同的指标组合起来看时,惊喜出现了!为什么这个发现重要?减少不必要的穿刺和手术: 目前很多良性结节患者因为B超的某些特征或分级(如Bethesda III/IV类)而需要穿刺甚至手术。如果未来有这样一个血液检测,能高概率地“证明”结节是良性的,就能让很多朋友免除穿刺的紧张和手术的风险(如声音嘶哑、甲减、低钙等)。为诊断增加新武器: 它不能完全替代B超和穿刺,但可以作为一个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尤其是当B超结果不明确时,给医生和患者提供多一重参考。指向未来: 这为开发更便捷、创伤更小的甲状腺结节诊断方法(比如基于血液的检测试剂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向。费医生的解读与温馨提示:这项研究最让我振奋的是它展示了 “验血辅助诊断甲状腺癌” 并非遥不可及。特别是 TNF-β + bFGF 组合高达96%的特异性,意味着它在“排除”良性方面能力超强!但请大家注意几点:这是初步研究: 样本量相对较小(共58人),研究结果需要在更大规模的人群中验证。目前还不能用于临床: 这项研究是探索性的,还没有形成标准化、商业化的检测方法。大家现在去医院还不能做这个检查。不能替代现有手段: 即使未来应用,它也不会完全取代B超和穿刺,而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补充,尤其是在降低良性结节误诊率方面。关注点在于“特异性”: 它的强项是更准确地识别良性(减少过度治疗),而在识别所有恶性(敏感性)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意味着可能漏掉一些癌)。因此,医生综合判断(B超+临床+必要时穿刺)依然至关重要。所以,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拿到甲状腺B超报告别慌张: 记住,绝大多数结节是良性的!找专业的甲状腺医生(比如我 😊 )解读报告最重要。了解新技术,保持理性期待: 像这项研究一样的科学突破在不断涌现,未来可能会有更便捷、更精准的辅助诊断方法出现,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甲状腺结节。相信专业医生的综合判断: 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B超特征、结节大小、生长速度、个人史等)综合评估风险,决定是否需要穿刺或手术。不要仅凭一个指标或网上的信息过度焦虑。定期随访是关键: 对于暂时不需要处理的良性结节,遵医嘱定期复查B超非常重要。科学研究的每一步进展,都是为了让我们离“精准医疗、减少伤害”的目标更近。这项关于bFGF和TNF-β的研究,就像照亮甲状腺结节诊断迷宫的一束新光,虽然还在探索阶段,但充满了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好工具,守护大家的甲状腺健康!  

费健 2025-07-02阅读量83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费...

病请描述: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费健主任聊聊“消融术”背后的科学疑问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30多年和甲状腺疾病打交道,既拿手术刀,也用消融针,深知大家拿到“甲状腺结节”报告时的忐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最近看到的、很有意思的国际医学观点(来自《澳新外科杂志》2025年5月的一篇探讨文章),聊聊关于“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良性但让人不舒服的甲状腺结节时,一个被医生们反复思考的科学问题:它的效果,有多少是“真功夫”,又有多少是“安慰效应”?先说说背景:结节很常见,但别自己吓自己!超普遍: 现代超声太厉害了!研究显示,成年人做颈部超声,高达68% 的人能发现甲状腺结节!但真正能用手摸到的,只有3%-7%。所以,体检发现结节,先别慌,绝大多数是良性的“小邻居”。检查多了: 就像文章里提到的澳大利亚数据,近30年,颈部超声检查量翻了十倍!这意味我们发现结节的机会大大增加,也意味着更多朋友会面临“要不要处理”的疑问。什么情况要考虑处理? 主要是良性结节引起了实实在在的困扰:喉咙卡卡、吞咽不顺(压迫感)外观上能看到鼓包(美容问题)(费主任贴心提醒: 这里插一句,凭我多年经验,很多人觉得“吞咽不顺”就是结节压迫,但其实人群中约有16%的人本身就偶尔有这种感觉,未必是甲状腺的问题。真正需要治疗,医生会综合评估结节大小、位置和症状关联性。)射频消融术(RFA):微创“热”处理RFA是种微创技术,用一根细针扎进结节里,通过射频电流产生热量,让结节组织“脱水收缩”。它在亚洲、欧洲用得比较多,但在澳大利亚、美国和我们国内,推广相对谨慎些,部分原因就是对其长期效果和性价比的深入探讨还在进行中。RFA的“已知项”:缩结节有效: 确实能让结节体积变小。改善症状: 文章提到,术前有压迫症状的患者,做完RFA后,约88% 的人感觉好多了。短期安全: 早期并发症率较低,约4.5% (常见如短暂疼痛、声音嘶哑等)。需要多次: 如果结节一开始就比较大(比如>20ml),可能一次烧不透,需要做几次。长期有“作业”:可能再长: 有研究追踪了90个月(7年半),约12% 的结节会再长出来。癌症风险: 这是医生们最关注的长期问题之一。虽然结节本身是良性,但消融后结节内部或周围的组织在长期随访中,仍有极少数病例发现了甲状腺癌(包括一些有转移的)。而且,消融后的组织变化,万一以后需要做手术,可能会让手术更困难、时间更长、病理诊断更复杂。手术刀VS消融针:一个关键的科学疑问传统手术(切掉部分或全部甲状腺)对于解决压迫症状效果是明确的,研究显示超过92% 的患者术后症状能改善。但手术创伤相对大。那么问题来了:RFA报告的高症状改善率(88%),有多少是真的因为结节缩小了压迫?有多少可能是因为患者知道做了治疗、期待好转而产生的心理作用(医学上叫“安慰剂效应”或“霍桑效应”)?这就引出了那篇核心文章提出的观点:是不是该做个“假手术”对照试验?想象一下这样的试验设计:参与者: 有明确压迫症状、结节够大(>2cm)、穿刺两次确认良性的朋友。分组: 随机分成两组。真RFA组: 接受标准的射频消融。假手术组 (Sham组): 过程几乎一模一样!打麻药、铺巾、用同样的针在皮肤上比划、甚至机器发出模拟的“滋滋”消融声… 但核心是:射频能量根本没释放到结节里。目标: 比较两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比如2周、6周、3月、6月)报告的“压迫症状改善程度”有没有真正的差别。难点:伦理关: 让患者承担一个“假手术”的微小风险(如打麻药针),只为了验证一个效果,是否值得?患者知情同意时,是否能真正理解并接受?演技关: 医生护士在操作“假手术”时,神情、动作、语气必须和做真RFA时完全一致,不能露馅!成本关: 试验本身耗资不菲。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苛刻”试验?求真: 医学进步需要最坚实的证据。我们需要确凿地知道,RFA带来的症状缓解,核心驱动力到底是物理上的结节缩小,还是心理作用?这直接影响医生对适应症的把握和给患者的建议。算清“总账”: RFA单次看着微创,但:术前通常需要至少2次穿刺确认良性。大结节可能需要多次治疗。术后需要终身超声随访 (监测再长和潜在的癌变)。设备、耗材(一个消融针头在澳洲标价2200刀!)、医生培训都有成本。长期潜在风险 (再长、手术困难、偶发癌变)。如果其核心症状改善效果被证明很大程度上是安慰剂效应,那么花这么多钱、承担这些长期“作业”和风险,值不值?就需要重新评估了。费健主任的心里话:这篇文章提出的“假手术试验”构想,虽然实施起来挑战巨大,但它反映了现代医学对疗效评价的严谨态度。作为临床医生,我既看到RFA作为微创手段为部分患者(特别是恐惧手术、结节位置合适、症状明确由结节压迫引起者)带来的益处,也时刻关注着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医学没有“万能药”,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给您的建议:淡定第一步: 体检发现结节,先别慌!找专业医生(内分泌科或甲状腺外科)评估性质(良性/恶性?)和是否需要干预。症状要关联: 有喉咙不适?先排除其他常见原因(如咽喉炎、胃食管反流),确认是否真由结节压迫引起。了解所有选项: 如果确定是良性症状性结节,充分了解:观察等待 (如果症状轻微)。传统手术 (效果确切,解决彻底,但有创)。RFA等消融技术 (微创,恢复快,但需长期随访,有特定适应症和潜在长期考量)。决策要个体化: 和您的医生深入沟通,结合您的结节特点、症状程度、年龄、对手术的恐惧、对长期随访的接受度、经济因素等,做出最适合您个人的选择。长期随访是关键: 无论选择观察、手术还是消融,对于甲状腺结节,规律随访都是保障健康的重中之重!希望这篇解读能帮大家更理性地看待甲状腺结节和射频消融术。医学在探索中前进,我们医生的责任,就是帮大家在纷繁的信息和选择中,找到那条最科学、最稳妥的健康之路。有疑问,也欢迎来我的线上平台交流!科普来源: 观点启发自 Adam Morton 于2025年5月发表在《ANZ Journal of Surgery》上的文章《Benign Symptomatic Thyroid Nodules—A Place for a Randomised Trial of Sham Procedure Vers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30余年甲状腺疾病诊疗经验,精于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致力于专业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次。推荐理由: 解读国际前沿医学观点,结合中国临床实际,用通俗语言剖析甲状腺结节治疗热点,帮助大家科学决策,消除焦虑。本回答由 AI 生成,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 

费健 2025-07-02阅读量62

关节上的红肿块—...

病请描述:        一、关节血管瘤:不只是皮肤上的“红胎记”           血管瘤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引起的良性肿瘤,关节处因活动频繁成为高发部位之一。其特点显著区别于其他部位。         颜色与形态:初期呈鲜红或紫红色斑点,逐渐发展为隆起的柔软肿块,按压短暂褪色(松手后复原)           活动性影响:位于肘、膝关节的瘤体随运动增大,休息后缩小,可能伴随**皮温升高或搏动感         破裂高风险:关节频繁屈伸导致表面皮肤反复摩擦,血管壁变薄后易破损出血,甚至引发感染           二、延误治疗,关节可能面临不可逆伤害           邓娟主任强调,血管瘤不宜“等待观察”,尤其是关节部位:           1. 功能障碍:瘤体压迫肌腱或韧带,限制关节活动,长期可导致肌肉萎缩或发育畸形(如膝关节僵直)           2. 心理创伤:学龄期儿童因外观异常或被限制运动,易产生自卑心理           3. 治疗复杂度增加:增殖期血管瘤若侵入关节腔,需多学科联合手术,风险显著升高             三、个体化治疗:关节部位的特殊应对策略           邓娟主任针对关节血管瘤提出阶梯式方案:           早期浅表病灶(直径<3mm):585nm脉冲染料激光精准封闭血管,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深部或混合型瘤体:注射硬化剂收缩血管核心,联合冷冻治疗控制表面增生           巨大病灶伴功能障碍:介入栓塞营养血管后手术切除,最大限度保留关节功能           四、日常防护:减少摩擦是关键           关节处护理需格外精细:           1. 衣着选择:避免粗糙面料,优先纯棉柔软衣物;冬季保暖时防止紧束带压迫瘤体           2. 清洁保护:温水轻柔清洁,破损时即刻用无菌敷料覆盖并就医           3. 活动管理:幼儿避免爬行摩擦硬质地板;学童运动时使用硅胶护膝/肘垫缓冲             就医信号:这些症状需立即就诊           当关节处红点出现以下变化,应尽快到皮肤科排查:           1.1个月内面积增大超20%           2.表面破溃渗液或形成痂皮           3.关节屈伸时孩子哭闹抗拒           4.患侧肢体活动幅度明显减小             邓娟主任提醒:“血管瘤治疗黄金期在增殖初期(出生后3-6个月),此时病灶较浅、响应快,关节功能恢复更理想。” 

邓娟 2025-06-24阅读量424

创伤治疗相关医生 更多>

评分:10
问诊量:23
外科及骨科常见病的诊断、治疗。
评分:10
问诊量:41
肾、输尿管、膀胱结石及前列腺增生、常见泌尿系肿瘤,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塞及蛇毒中毒、农药中毒等毒物中毒,狂犬病及破伤风疫苗接种等治疗。
1. 服务人群:成年人,儿童青少年。2. 创伤心理治疗,青少年情绪障碍,拒学、考前焦虑等学习问题,亲子关系、家庭治疗等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3. 常见成人精神心理问题: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障碍),强迫障碍,躯体形式障碍(慢性疼痛),应激性障碍等疾病的诊断,用药指导,心理咨询与治疗。 3. 老年期各种精神心理问题: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精神病性障碍。

创伤治疗相关医院 更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26.6万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临港)

三级甲等 预约量:1140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505.0万